解读易经_傅佩荣

26大畜卦䷙

26大畜卦䷙

? 椆

【26 · 1】

? 椆 大畜。利贞。不家食,吉。利涉大川。

【译文】

大畜卦。适宜正固。不吃家里的饭,吉祥。适宜渡过大河。

【注解】

大畜卦是下乾上艮,亦即“山天大畜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有无妄然后可畜,故受之以大畜。”不虚妄则是真诚而实在,由此培养内涵,然后可以大有积蓄。

积蓄德行与学识之后,成为贤人,将会受到国家礼遇,不必在家里吃闲饭。这表示政治上轨道,所以说“吉”。面对艰难险阻,也可以大步前行,是为“利涉大川”。

【26 · 2】

《彖》曰:大畜。刚健笃实辉光,日新其德,刚上而尚贤。能止健,大正也。不家食吉,养贤也。利涉大川,应乎天也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大畜卦。刚强劲健厚重实在而辉映光彩,其德日日更新,它的作风是要让刚强者居上位,由此推崇贤人。能够止住劲健,是因为充满正固的力量。不吃家里的饭而吉祥,是因为国家在培养贤人。适宜渡过大河,则是为了配合天的法则。

【注解】

大畜卦下乾上艮,艮为山,乾为天。天行刚健而山处厚实;外静而内动,在大的积蓄中,还须不断推陈出新。由“刚上”一语可知本卦由大壮卦(椓,第三十四卦)变成,亦即九四成为上九,阳爻居最高位,是为“尚贤”,由此而来的“养贤”,则是“不家食”。

“能止健”,内动强劲(乾),而外有山止(艮),必定具有极大的正固力量,进而可以克服险阻,亦即“利涉大川”。

【26 · 3】

《象》曰:天在山中,大畜。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“天”处在“山”里面,这就是大畜卦。君子由此领悟,要广泛学习并记得古人的言行,以培养自己的深厚道德。

【注解】

大畜卦下乾上艮,其象即是“天在山中”。天为至大而无所不覆,现在却被山所包容,可见其蓄积之大。

“识”为由学习而记住。“畜德”表示道德也须蕴蓄以成其厚。向古人学习,是一个好办法。

【26 · 4】

初九。有厉,利已。

《象》曰:有厉利已,不犯灾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有危险,适宜停止。

《象传》说:有危险而适宜停止,是为了不要招惹灾祸。

【注解】

大畜卦以积蓄涵养为原则。初九阳刚易动,又有六四正应,有跃跃欲试之象,所以要警惕它“有厉”。

“利已”,“已”是停止,停止是为了“不犯灾”,“犯”是干犯、招惹。在此卦中,上下正应的阳爻,都以“止”为宜。

【26 · 5】

九二。舆说(fù)。

《象》曰:舆说,中无尤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二。车厢脱离了车轴。

《象传》说:车厢脱离了车轴,是因为居中而没有过失。

【注解】

“说”同“脱”,“”是连接车厢与车轴的零件(古称“伏兔”)。九二与六五正应,也是想行动而不可得。由象上看,九二在互震(九三、六四、六五)之下,与震分离,震(椻)为行,又有车厢之象,但与九二脱了节。

九二居下卦中位,言行适中,现在因“舆说”而行不得,所以“无尤”。

【26 · 6】

九三。良马逐,利艰贞。日闲舆卫,利有攸往。

《象》曰:利有攸往,上合志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三。骏马奔驰,适宜在艰难中正固。每天练习驾车与防卫,适宜有所前往。

《象传》说:适宜有所前往,是因为与上位者心意相合。

【注解】

九三在下卦乾中,乾为马;又在互震(九三、六四、六五)中,震为行;合之则为“良马逐”。不过,它面临艮卦,艮为止,表示有阻力,所以“利艰贞”。

“闲”为娴熟、练习,“舆”指驾车,“卫”指防卫,都是古代作战必备的能力。如果具备这些条件,才可以“利有攸往”。

对九三而言,虽与上九无应,但两者皆为阳爻,在本卦中,可谓心意相合,可以往前迈进。

【26 · 7】

六四。童牛之牿(gù),元吉。

《象》曰:六四元吉,有喜也。

...

25无妄卦䷘

25无妄卦䷘

? 椄

【25 · 1】

? 椄 无妄。元亨利贞。其匪正有眚,不利有攸往。

【译文】

无妄卦。最为通达,适宜正固。如果不守正就会有危难,不适宜有所前往。

【注解】

无妄卦是下震上乾,亦即“天雷无妄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复则不妄矣,故受之以无妄。”能够返回正道,就不会虚妄了。

对人而言,“无妄”即是真诚,能够真诚,就符合《中庸》所云:“诚者,天之道也。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(第二十章)如此自然“元亨利贞”。

不过,如果“匪(非)正”,稍有偏差,就会自己招来危难。这表示起心动念都必须谨慎,否则“不利有攸往”。

【25 · 2】

《彖》曰:无妄,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。动而健,刚中而应,大亨以正,天之命也。其匪正有眚,不利有攸往,无妄之往,何之矣?天命不佑,行矣哉?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无妄卦,是刚强者从外部来到内部成为主力。行动充满活力,刚强者居中而有呼应,十分通达而能守正,这是天命的要求。如果不守正就会有危难,不适宜有所前往,不虚妄时还要前往,能去哪里呢?天命不肯保佑,能够行得通吗?

【注解】

由“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”一语,可知无妄卦是由遁卦(椑,第三十三卦)变来,是遁卦的上九来到初九的位置。无妄卦下震上乾,乾为天,为健,震为行,为动,所以说“动而健”。九五与六二阴阳正应,正是“刚中而应”。“大亨以正”,“以”也可以作“因为”讲,就是因为守正才可“大亨”。

“无妄之往”,是说“无妄”是唯一正途,应该守住,若是想要前往他处,又能“何之矣”?若是虚妄,则天命不佑,“行矣哉”?

【25 · 3】

《象》曰:天下雷行,物与无妄。先王以茂对时,育万物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有雷在天下运行,万物全都不可虚妄。古代帝王由此领悟,努力配合天时,养育万物。

【注解】

本卦下震上乾,乾为天,震为雷,是“天下雷行”之象。雷之声威,震动天下,使万物皆一起“无妄”。

“茂”,勉力。“对”,配合。天时运行依其法则,从不虚妄,先王了解之后,就要依此治理百姓,养育万物。此即《尚书·洪范》所谓的“天工,人其代之”。

【25 · 4】

初九。无妄,往吉。

《象》曰:无妄之往,得志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没有虚妄,前往吉祥。

《象传》说:没有虚妄而前往,是因为实现了心意。

【注解】

初九在下卦震中,震为足,为动,所以前往是吉祥的。前面《彖传》说“无妄之往,何之矣”,是就全卦而言。在此是就单爻而言。只要“无妄”(真诚),则处于应该行动的时机与位置,还是“往吉”。

初九的“得志”,正是《彖传》所说的“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”,所以得心应手。

【25 · 5】

六二。不耕获,不菑畬(zīyú),则利有攸往。

《象》曰:不耕获,未富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不耕种却有收获,不垦荒却有熟田,那就适宜前往了。

《象传》说:不耕种却有收获,是因为没有求取财富。

【注解】

“菑”是第一年开垦的荒田,“畬”是开发三年的熟田。六二是阴爻居柔位,又有九五正应,所以虽然不存心发财,也会有所收成。“耕”与“菑”都是有心开始,六二却无心而为。如此,“则利有攸往”。

“未富也”的“富”字,是指求取财富而言。六二在互巽(六三、九四、九五)之外,巽为“近利市三倍”,所以六二并未心存财富,而是顺其自然。

【25 · 6】

六三。无妄之灾。或系之牛,行人之得,邑人之灾。

《象》曰:行人得牛,邑人灾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没有虚妄却遇上灾难。有人拴了一头牛,过路人把它牵走,村里人遭殃。

《象传》说:过路人牵走牛,使村里人遭殃了。

【注解】

六三以阴爻居刚位,又不是居中,所以遇上了“无妄之灾”。六三在下卦震里,震为行,引申为行人;也在互艮(六二、六三、九四)中,艮为手;又在互巽(六三、九四、九五)中,巽为绳直。合起来,则是行人手牵绳子。

以“牛”与“邑人”为喻,其象皆来自坤卦。下卦震(椻)为坤卦(椺)所变,亦即初爻由阴变阳。坤为“牛”,为“土”(引申为国邑),现在一变两失,则是“牛”被牵走而“邑人”受灾。此爻所说的是有人得,则有人失;因此,人在有所得时,必须知所戒惕。

【25 · 7】

九四。可贞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可贞无咎,固有之也。

...

24复卦䷗

24复卦䷗

? 椃

【24 · 1】

? 椃 复。亨。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利有攸往。

【译文】

复卦。通达。外出入内没有疾病,朋友前来没有灾难。在轨道上反复运行,七天回来重新开始。适宜有所前往。

【注解】

复卦是下震上坤,亦即“地雷复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物不可以终尽,剥穷上反下,故受之以复。”剥卦走到极点,阳爻又须回到底下重新开始。复卦为剥卦的覆卦,称作“由剥而复”,是“一阳复始”的局面,大地重现生机,所以“亨”。

“出入无疾”,阳气始生,充满活力,以“出入”描写其生长状态。“无疾”则是不再有任何麻烦或阻力。“朋来”,是说别的阳爻也将陆续前来,顺势上行,所以“无咎”。

“反复其道”,“道”是万物消长的规则,自古以来一切循环轮替展现。“七日来复”,从剥卦(椂)的上九出发,经过坤的六爻,到阳爻回到初位,是经过七步才成功的。阳爻向上推进,对君子有利,所以说“利有攸往”。

【24 · 2】

《彖》曰:复,亨。刚反,动而以顺行,是以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利有攸往,刚长也。复其见天地之心乎?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复卦,通达。刚强者回来,行动是顺势前进的,所以外出入内没有疾病,朋友前来没有灾难。在轨道上反复运行,七天回来重新开始,这是天的运行法则。适宜有所前往,因为刚强者正在成长。从复卦,大概可以看出天地的用意吧!

【注解】

复卦也是五阴一阳,但是阳爻居初位,代表它刚刚回来,将会打开新局面。本卦下震上坤,坤为顺,震为足为行,亦即“动而以顺行”。这一切都是配合“天行”的。

由复卦可以看出天地的“心”,亦即希望一切蓬勃而有朝气。虽有阴阳消长的相反相成,但是仍以生生之德为其鹄的。

【24 · 3】

《象》曰:雷在地中,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“雷”还藏在地下,这就是复卦。古代帝王由此领悟,要在冬至之日关闭城门,商人旅客不得通行,君王也不去四方视察。

【注解】

复卦下震上坤,坤为地,震为雷,所以说“雷在地中”。此时,雷尚无法发挥作用,必须安静以待时势。

“至日”,冬至之日,是复卦所代表的节气,由此日开始阳气渐生。先王效法“雷在地中”,所以“闭关”一日。“后”为君王,可以包括诸侯在内。

【24 · 4】

初九。不远复,无祇(qí)悔,元吉。

《象》曰:不远之复,以修身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走得不远就返回,没有到懊恼的程度,最为吉祥。

《象传》说:走得不远而返回,是为了修养自己。

【注解】

在复卦中,初九是最先返回的,所以说“不远复”。“祇”为抵,抵达。由于迅速返回而没有做出任何“悔”事。如此确实“元吉”。

《系辞下》引述孔子的话说:“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也。《易》曰:不远复,无祇悔,元吉。”这是孔子对颜渊的称赞。人的认知与行动不可能完美,但是只要真诚察觉危机就立即回归正途,则为“修身”的良方。

【24 · 5】

六二。休复,吉。

《象》曰:休复之吉,以下仁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停下来返回,吉祥。

《象传》说:停下来返回而吉祥,是为了向下亲近仁者。

【注解】

“休”是止。在复卦中,六二也是走得不远,就停下来返回。这是由于六二以阴爻居柔位,又居下卦之中,所以作出正确的抉择。

六二之“吉”是为了向下亲近初九。初九为君子,为仁者,值得六二肯定。由此可知,复卦所谓的返回,是指返回正道而言。

【24 · 6】

六三。频复,厉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频复之厉,义无咎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再三地返回,有危险但没有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再三地返回而有危险,是理当没有灾难的。

【注解】

六三以阴爻居刚位,原本就不安稳,又处在下卦震卦的终位,震为动,所以六三会频频返回正道,是屡得屡失之象。

由于它返回的是正道,所以在迷失时有危险,而在返回时又有了希望,这就是“义无咎也”的缘故。

【24 · 7】

六四。中行独复。

《象》曰:中行独复,以从道也。

...

23剥卦䷖

23剥卦䷖

? 椂

【23 · 1】

? 椂 剥。不利有攸往。

【译文】

剥卦。不适宜有所前往。

【注解】

剥卦是下坤上艮,亦即“山地剥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致饰,然后亨则尽矣,故受之以剥。剥者,剥也。”经过贲卦的文饰,通达到了尽头,接着就是剥蚀了。这也有物极必反之意。

剥卦是五阴一阳的局面,再往前推进就成为全阴的坤卦了。《易经》以阳爻为君子,阴爻为小人,所以会说“不利有攸往”,以免陷入困境。

【23 · 2】

《彖》曰:剥,剥也。柔变刚也。不利有攸往,小人长也。顺而止之,观象也。君子尚消息盈虚,天行也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剥卦,就是剥蚀的意思。柔顺者要改变刚强者。不适宜有所前往,因为小人的力量在增长。顺着时势停止下来,是观察卦象的结果。君子重视消退、生长、满盈、虚损的现象,因为那是天的运行法则。

【注解】

剥卦是阴爻由下向上推进所形成的,是柔爻要改变、消灭刚爻。对君子而言,小人势力正盛,当然“不利有攸往”。

剥卦下坤上艮,艮为止,坤为顺,合为“顺而止之”。这一点从象上就可以看得出来,君子也应该顺势而止,闭门修德。

“消”是消退,“息”是生长。“消息盈虚”是自然界变化的常理,了解之后就懂得如何出入进退。

【23 · 3】

《象》曰:山附于地,剥。上以厚下安宅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山依附于大地上,这就是剥卦。上位者由此领悟,要厚待下民,稳固根基。

【注解】

剥卦下坤上艮,艮为山,坤为地,是“山附于地”。山高突而出,但是不能离开大地。若是忽略这一点,则剥蚀也将由下而上,危及高山。

“上”是上位者,指政治领袖。“下”与“上”相对,应指下民、百姓。“宅”为根基。《尚书·五子之歌》有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的观念,与此相符。

【23 · 4】

初六。剥床以足,蔑贞,凶。

《象》曰:剥床以足,以灭下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六。剥蚀床脚,除去正固,有凶祸。

《象传》说:剥蚀床脚,是要消灭底部。

【注解】

剥卦是阴爻由下而上取代阳爻,首先做到的是初六。初六一改就成为姤卦(椝,第四十四卦),姤卦下卦为巽,巽为木,其象如床,在初六则是床足。

“蔑”为灭,为消除。阴爻驱逐阳爻,以邪胜正,是为“蔑贞”。从底部开始受到剥蚀,“凶”。

【23 · 5】

六二。剥床以辨,蔑贞,凶。

《象》曰:剥床以辨,未有与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剥蚀床腿,除去正固,有凶祸。

《象传》说:剥蚀床腿,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支持。

【注解】

“辨”是分隔上下的,指床足与床板之间,所以译为“床腿”。六二比初六高些,所指为“床腿”。情况同样是“蔑贞,凶”。

六二与六五无应,上下又都是阴爻。既然无法阻止剥蚀,就只能往上侵夺了。

【23 · 6】

六三。剥之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剥之无咎,失上下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剥蚀它,没有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剥蚀它而没有灾难,是因为离开了上下的小人。

【注解】

六三以阴爻居刚位,又有上九与之正应,得两刚相辅,所以剥蚀不会造成灾难。

六三的上下是四个阴爻,但是唯独它有上九正应,所以与同类相“失”。没有小人的簇拥,所以“无咎”。

【23 · 7】

六四。剥床以肤,凶。

《象》曰:剥床以肤,切近灾也。

...

22贲卦䷕

22贲卦䷕

? 椀

【22 · 1】

? 椀 贲(bēn)。亨。小利有攸往。

【译文】

贲卦。通达。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。

【注解】

贲卦是下离上艮,亦即“山火贲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物不可以苟合而已,故受之以贲。贲者,饰也。”事物不可以勉强相合就算了,还须加以文饰,所以在噬嗑卦之后是贲卦。不过,《杂卦》说:“贲,无色也。”由此可知,所谓的文饰,并非加上颜色,而是以无色来凸显其原有的面貌;至于方法,则是透过适当的安排,使事物处在合宜的位置。《说文》说:“文,错画也。”以线条交错为文,亦是调整位置以显示秩序之意。

关于以文为无色,可以参考孔子所说的“绘事后素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,亦即绘画时,最后才上白色。古代绘画以有色的绢布为底,先上各种彩色,最后才上白色,白色使原先所上的彩色更加鲜艳,所以接着才有孔子对“礼后乎”的肯定。换言之,礼是白色或无色。人间一切制度设计,无非是要让人性得以顺利而正常地发展,而不是要另外加给人性什么。

贲卦是噬嗑卦的覆卦,同样是阴阳交错而通达。至于“小利有攸往”,“小”是指柔爻,亦即本卦六二是由上六来到下卦,使原本阴阳二分的泰卦(棯,第十一卦)出现新的转机。

【22 · 2】

《彖》曰:贲,亨,柔来而文刚,故亨。分刚上而文柔,故小利有攸往,天文也。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贲卦,通达。柔顺者来到,文饰刚强者,所以通达。分出刚强者往上行,去文饰柔顺者,所以是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,这是合乎自然界的文饰。以文明的方式规范人的行为,则是人间的文饰。观察自然界的文饰,可以探知季节的变化;观察人间的文饰,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的人。

【注解】

由“柔来而文刚”一语,可知下卦的六二是由上卦来的。如果恢复原状,则是泰卦(棯)。现在一经变动,阴阳交错又重现生机,所以“亨”。柔来之后,下卦的刚也须“上而文柔”,所以对“小”(指阴爻)的是“利有攸往”。这种交错互动称为“天文”。泰卦下卦为乾,乾为天,由下卦分出刚爻,成为贲卦的上九,贲为饰;两者合作称为“天文”,所指为自然界之文饰,如日月星辰之错列,阴阳寒暑之代变等。

贲卦下离上艮,离为火,为明,艮为山,为止,所以说“文明以止”。以文饰而显明的手段,来规范、约束人民的言行,就是“人文”的意思。由人文可以创作礼乐制度,推行教化,以至于“化成天下”。

【22 · 3】

《象》曰:山下有火,贲。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狱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山下出现火光,这就是贲卦。君子由此领悟,要明察各项政务,不能依此果敢判决诉讼。

【注解】

贲卦下离上艮,艮为山,离为火,所以是“山下有火”。山上有众物(动物、植物、矿物),山下出现火光,可以照见众物。君子以此明辨各项政务。“庶”为众。

“折”为断。为何“无敢折狱”?因为贲卦的光明是为了文饰,文饰则无法得其实情,所以不可用来断案。

【22 · 4】

初九。贲其趾,舍车而徒。

《象》曰:舍车而徒,义弗乘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文饰脚趾,舍弃车子而徒步行走。

《象传》说:舍弃车子而徒步行走,是理当不用坐车。

【注解】

初九位低,如人之趾,既在贲卦,则“贲其趾”。脚打扮好了,就可以大步前进,不必乘车。

初九在互坎(六二、九三、六四)之下,坎为通舆,在坎之下所以下车走路,这在道理上(义)也是不该乘车的。

【22 · 5】

六二。贲其须。

《象》曰:贲其须,与上兴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文饰胡须。

《象传》说:文饰胡须,是要随着上位者而行动。

【注解】

六二称“须”,是因为从九三到上九(楁)形成一个小的颐卦(椇,第二十七卦),颐为口。六二在口之下,所以说“须”。

六二是与上九交换的一爻,是随着上位者而行动的,所以说它“与上兴也”。其意也在于文饰只是外在修整,不足以改变其实质,所以要随其实质而调节。

【22 · 6】

九三。贲如,濡如,永贞吉。

《象》曰:永贞之吉,终莫之陵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三。有文饰的样子,润泽的样子,长久正固吉祥。

《象传》说:长久正固吉祥,是因为终究没有人凌驾其上。

【注解】

九三在互坎(六二、九三、六四)之中,坎为水,水有润泽之意。九三又是二柔文一刚,可谓贲之至也,加上阳爻居刚位,所以“永贞吉”。

就以“贲”为饰而言,九三地位最理想,没有人比得上。上卦为艮,艮为止,止于此之意。上卦各爻,皆无九三的条件,所以“终莫之陵”。

【22 · 7】

六四。贲如,皤(pó)如,白马翰如,匪寇婚媾。

《象》曰:六四当位,疑也。匪寇婚媾,终无尤也。

...

21噬嗑卦䷔

21噬嗑卦䷔

? 棿

【21 · 1】

? 棿 噬(shì)嗑。亨。利用狱。

【译文】

噬嗑卦。通达。适宜判决诉讼。

【注解】

噬嗑卦是下震上离,亦即“火雷噬嗑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可观而后有所合,故受之以噬嗑。嗑者,合也。”推行政教制度有了可观的成就,民心自然相合,所以接着出现了此卦。但是,《杂卦》又说:“噬嗑,食也。”观此卦为用牙咬合以食之。合而言之,噬嗑卦的目的是要使民心相合,但是先决条件是正确判断诉讼案件。正如我们食用一物,须以牙咬断,才可消化一样。

此卦以断案求合民心为主,自然通达。“狱”指诉讼案件,包括调查、审判、用刑、定罪等作为,亦即古代的司法部门所负责的事务。

【21 · 2】

《彖》曰:颐中有物,曰噬嗑。噬嗑而亨,刚柔分,动而明。雷电合而章。柔得中而上行,虽不当位,利用狱也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口腔中有东西,这种象就称作噬嗑卦。噬嗑卦咬断而合之就通达了。刚强者与柔顺者分开,一行动就见到光明。雷声闪电相合而彰显一切。柔顺者取得中位而向上前进,虽然位置不恰当,但适宜判决诉讼。

【注解】

颐卦(椇,第二十七卦)有如一张口,上下两排牙齿。噬嗑卦(棿)则有如在口中加一硬物(九四),所以说“颐中有物”。由于多了九四,使刚爻与柔爻可以分开,阴阳交错才会“亨”。

本卦下震上离。震为足,为行,为动,离为火,为目,为明,所以说“动而明”。其次,震为雷,离为电,合起来是打雷闪电,声势惊人而照见一切,正好可以用来明察秋毫,判断案件。

由“柔得中而上行”一语,可知本卦是从否卦(棲,第十二卦)演变而成。否卦的初六成为噬嗑卦的六五。六五阴爻居刚位,是“不当位”,但是在审理诉讼时不宜过刚,所以反而有利于此。

【21 · 3】

《象》曰:雷电,噬嗑。先王以明罚敕(chì)法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打雷与闪电合在一起,这就是噬嗑卦。古代帝王由此领悟,要明辨刑罚,端正法律。

【注解】

噬嗑卦由下震上离组成,在取象上就是闪电(离)与打雷(震)。雷声震撼万物,使人不敢隐瞒,闪电大放光明,使人无所遁形。

民心以公平与正义为其依归,先王由本卦懂得“明罚敕法”。“明”为辨明,务求刑罚合宜,“敕”为导正,不可徇私枉法。

【21 · 4】

初九。屦校(jùjiào)灭趾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屦校灭趾,不行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戴上脚枷,遮住脚趾,没有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戴上脚枷,遮住脚趾,不能行动了。

【注解】

“校”是枷锁的总称,在脚称“桎”,在手称“梏”,在颈称“枷”。“屦”是鞋,在此用为穿鞋之意。初九在下卦震的底部,震为足;它又在互坎(六三、九四、六五)的底下外边,坎为水,所以初九没在水之下。合而言之则是“屦校灭趾”。

在噬嗑卦中,初九是受刑的小民,“小惩而大诫”,未必是坏事,所以说“无咎”。初九受刑,与九四又不应,等于无路可走。这种人无路可走。表示不能再为恶,所以是“无咎”。

【21 · 5】

六二。噬肤灭鼻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噬肤灭鼻,乘刚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咬食肥肉,鼻子没入,没有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咬食肥肉而鼻子没入,是因为凌驾在刚强者之上。

【注解】

“肤”是指连着皮肤的肥肉,大口咬食将会使鼻子没入其中。六二在互艮(六二、六三、九四)中,由艮为果蓏(外为硬壳,内为软实)可推知它连肤带肉的具象。同时,艮为黔喙之属,鼻口相连,所以会“噬肤灭鼻”。六二不是受刑人,而是用刑人,所以虽然手段不雅,还是“无咎”。

六二何以如此吃相不雅?原因是“乘刚”。它凌驾在初九之上,乘刚者自身不顺,又须用刑于刚强之人,所以不太计较手段。

【21 · 6】

六三。噬腊肉,遇毒。小吝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遇毒,位不当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咬食腊肉,遇到有毒的部分。有小的困难,没有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遇到有毒的部分,是因为位置不恰当。

【注解】

六三在互艮(六二、六三、九四)中,但是其上为离卦,离为火;所以它所咬食的不是肥肉,而是被火熏干的腊肉。同时,六三在互坎(六三、九四、六五)中,坎为险,为隐伏,在人则是加忧,所以为有毒之象。由于六三是用刑者,所以是“小吝,无咎”。

六三以阴爻居刚位,本身“位不当”,所以在用刑时招来怨毒反应。

【21 · 7】

九四。噬干胏(zǐ),得金矢。利艰贞,吉。

《象》曰:利艰贞吉,未光也。

...

20观卦䷓

20观卦䷓

?

【20 · 1】

? 棾 观。盥(guàn)而不荐,有孚颙(yóng)若。

【译文】

观卦。祭祀开始时洗净双手,还未到进献祭品的阶段,心中诚信已经庄严地表现出来。

【注解】

观卦是下坤上巽,亦即“风地观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物大然后可观,故受之以观。”前面的临卦有“大”之意,“大”则可“观”。圣人由仰观俯察而领悟天之道,再依此安排人之道,正是《易经》的基本观念。

古代祭祀的仪式十分复杂。祭祀之前必须斋戒沐浴。祭祀之时,首先洗净双手,称为“盥”,此时态度恭敬肃穆。接着是“灌”礼,浇酒于茅草上,象征请神享用。然后进入繁复的“荐”礼,进献腥的与熟的牺牲。古人相信祭祀是与神明来往,应以虔诚心意为重,而不必过度强调牲品,所以说“盥而不荐”。《易经》在萃卦(椞,第四十五卦)、升卦(椡,第四十六卦)、既济卦(椶,第六十三卦)皆显示了类似的思想。

“孚”为诚信,“颙若”是庄严肃穆的样子。

【20 · 2】

《彖》曰:大观在上,顺而巽,中正以观天下,观。盥而不荐,有孚颙若,下观而化也。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。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伟大的德行展现在上位,教化柔顺而顺利,能够居中守正来观察天下的人,这就是观卦。祭祀开始时洗净双手,还未到进献祭品的阶段,心中诚信已经庄严地表现出来,百姓仰观时就受到教化了。观察天地神妙的法则,就知道四季的运行没有偏差。圣人依循这种神妙的法则来设立教化,天下的人都顺服了。

【注解】

观卦的主爻是九五,它以阳爻处于全卦尊位,有如天子为万民所瞻仰。本卦下坤上巽,坤为地,为柔顺,巽为风,为顺利,百姓柔顺而服从,天子施政顺利无比。九五、上九为天位,底下四爻为人位与地位。阳爻居天位,九五既中且正,以此“观天下”。

天子主祭时的虔诚表现,使臣民在仰观时就受到教化了。这时感动人心的不是祭品的丰厚,而是心意的真诚。

“天之神道”,是指天地的神妙法则,由此可知四季运行中规中矩而恰到好处。“神”是形容词,因为对人而言太神妙了。圣人根据神妙的天道来设立教化,使百姓生活合乎人道的原则,百姓自然心悦诚服。

【20 · 3】

《象》曰:风行地上,观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风吹行在大地上,这就是观卦。古代帝王由此领悟,要巡视四方,观察民情,设立教化。

【注解】

观卦由下坤上巽组成,巽为风,坤为地,合之为“风行地上”。风吹拂过大地,有如游历周览,对天下万物无不知情。风又是最有影响力的,可用以比喻政令教化。孔子说:“君子之德,风。小人之德,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

先王“省方”,是为了观民与设教,了解民俗民情,设定政教制度。

【20 · 4】

初六。童观,小人无咎,君子吝。

《象》曰:初六童观,小人道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六。像孩童那样观看,小人没有灾难,君子就有困难。

《象传》说:初六。像孩童那样观看,是小人的作风。

【注解】

初六距九五最远,又是阴爻,有如淳朴百姓,像小孩一样看问题。他对国家的德政教化并不了解,算是情有可原,所以“无咎”。但是,君子或有官位或有德行,若是“童观”,就将陷于困境了。

观卦(棾)有如艮卦(楁)的放大,艮为少男。初六居最下位,具体表现了无知孩童的心态,正是“小人道也”。

【20 · 5】

六二。窥观,利女贞。

《象》曰:窥观女贞,亦可丑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从门缝向外观看,适宜女子正固。

《象传》说:从门缝向外观看,虽然女子可以正固,但对君子则应觉得羞愧。

【注解】

观卦为放大的艮卦,艮为门阙。下卦坤为女。有如女子由门内向外观看,所见难免局限而偏差。古代女子受的教育有限,又很少到户外走动,对国家政教所知不多,实为无奈之事。

六二以阴爻居柔位,又有九五正应,所以“利女贞”。至于“亦可丑也”,“亦”是乃,所指为君子。君子“童观”则“吝”,“窥观”则“可丑”,亦即不可忽略更高的自我要求。

【20 · 6】

六三。观我生,进退。

《象》曰:观我生进退,未失道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观察我的生民,再决定该进或该退。

《象传》说:观察我的生民再决定该进或该退,并未偏离正途。

【注解】

六三在下卦坤中,坤为众,它又上接巽卦,巽为进退,所以要观察民众的作为,再决定自己的进退。

三、四是人位,六三为臣,又是阴爻居刚位,很难有什么作为,所以有“进退”的考虑。不过,它的考虑配合身份,又有上九正应,所以是“未失道也”。

【20 · 7】

六四。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

《象》曰:观国之光,尚宾也。

...

19临卦䷒

19临卦䷒

【19 · 1】

临。元亨利贞。至于八月有凶。

【译文】

临卦。最为通达,适宜正固。到了八月将有凶祸。

【注解】

临卦是下兑上坤,亦即“地泽临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有事而后可大,故受之以临。临者,大也。”在有所作为的蛊卦之后,才有壮大的可能。“临”是壮大之意,来临才可发展而壮大。

就“临”是壮大来说,它是阳爻向上推展的六卦之一。这六卦是:复卦(椃,第二十四卦),临卦(棽,第十九卦),泰卦(棯,第十一卦),大壮卦(椓,第三十四卦),夬卦(検,第四十三卦)以及乾卦(第一卦)。在此临卦,阳爻向上进展,日渐壮大,由于阳气是创生而具有活力的,所以说它“元亨利贞”。

为何说“至于八月有凶”?十二消息卦与夏历对照,则有如下关系,依序为:复(椃)为十一月,临为十二月(棽),泰(棯)为正月,大壮(椓)为二月,夬(検)为三月,乾为四月,姤(椝)为五月,遁(椑)为六月,否(棲)为七月,观(棾)为八月,剥(椂)为九月,坤为十月。临卦为十二月,经过八个月,正好是八月的观,成为临的覆卦,并且显然是阳消阴长,所以说“有凶”。并且夏历八月多雨,最易洪水泛滥,针对此卦(泽在地下),会形成相反的局面(泽在地上),所以“有凶”。

【19 · 2】

《彖》曰:临。刚浸而长。说而顺,刚中而应,大亨以正,天之道也。至于八月有凶,消不久也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临卦。刚强者渐渐发展而成长。喜悦而柔顺,刚强者居中而有应合,大通达又能正固,这是天的运行法则。到了八月将有凶祸,是因为消退之期不久将会来到。

【注解】

临卦下兑上坤,二阳在下,往上渐长。兑为悦,坤为顺,内悦而外顺;九二以阳爻居下卦中位,又有六五正应,所以是“大亨以正”。

“消不久也”一语,所指为遁卦,由此可以说明《易经》中的消息卦。消是消退,息是生长,消与息不停循环,原是变化的常理。阳爻生长的六卦已见于上文,而阴爻生长的六卦则是:姤卦,遁卦,否卦,观卦,剥卦,坤卦。在临卦时,就须警惕观卦不久将来到。

【19 · 3】

《象》曰:泽上有地,临。君子以教思无穷,容保民无疆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沼泽之上有大地,这就是临卦。君子由此领悟要教导思虑而不懈怠,包容保护百姓而无止境。

【注解】

临卦下兑上坤,是泽上有地之象。沼泽以大地为岸,大地亲临沼泽,有如君子面对百姓。

君子效法大地,大地有“思”的特性。《尚书·洪范》谈到五行时,以“五曰土”殿后,接着谈五事,以“五曰思”殿后,可见“土”与“思”相应。中医以五脏中的脾属“土”,也是主“思”。至于大地的“容保民”,则由地之无不承载而来。

【19 · 4】

初九。咸临,贞吉。

《象》曰:咸临贞吉,志行正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一起来临,正固吉祥。

《象传》说:一起来临而正固吉祥,是因为心意与行为正当。

【注解】

临卦二阳在下,所以初九与九二并为“咸临”。以初九来说,是阳气始生的第一步,必须守住正固,以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础。

初九的“志行”被称为“正”,可见《易经》面对阴阳消长之时,是站在阳的一方,希望阳盛而阴伏。

【19 · 5】

九二。咸临,吉,无不利。

《象》曰:咸临,吉无不利,未顺命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二。一起来临,吉祥,没有不适宜的。

《象传》说:一起来临,吉祥而没有不适宜的,是因为它不是靠顺从命令而做到的。

【注解】

九二与初九“咸临”,阳气形成上升的力道,所以“吉,无不利”。

九二居下卦中位,是悦(兑)的代表,上有六五正应,而六五是顺(坤)的代表。下悦上顺,阴阳正应,形势自然如此,所以说它不是靠顺从命令才做到“吉无不利”。

【19 · 6】

六三。甘临。无攸利。既忧之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甘临,位不当也。既忧之,咎不长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以和柔态度对待来临者,没有什么利益。已经对此忧虑,就没有灾难了。

《象传》说:以和柔态度对待来临者,是因为位置不适当。已经对此忧虑,灾难就不会长久了。

【注解】

“甘”是甜美和柔。“攸”是所。六三在下卦兑中,兑为“口”。上接坤卦,坤为“土”。《尚书·洪范》有“土爰稼穑……稼穑作甘”之语,所以坤为甘。“口中有甘”,十分和柔。六三面对初九与九二来势汹汹,只好以“甘”临之。

六三是阴爻居刚位,又下乘二刚,“位不当也”,所以“无攸利”。不过,六三已经在忧虑自身处境,即使有灾难,也是“咎不长也”。

【19 · 7】

六四。至临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至临无咎,位当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四。直接面对来临者,没有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直接面对来临者而没有灾难,是因为位置适当。

...

18蛊卦䷑

18蛊卦䷑

? 棻

【18 · 1】

? 棻 蛊(gǔ)。元亨,利涉大川。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。

【译文】

蛊卦。最为通达,适宜渡过大河。开始之前的三天,开始之后的三天。

【注解】

蛊卦是下巽上艮,亦即“山风蛊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以喜随人者必有事,故受之以蛊。”在此上承豫卦与随卦,亦即愉悦而随从别人,一定会有事故,形成某些弊端,需要整顿修改。

随卦(棸)与蛊卦形成一组正覆卦。《杂卦》说:“随,无故也。蛊,则饬也。”可见蛊卦必须革除积弊,采取行动,以致冒险犯难,“利涉大川”。

“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”,古人以天乾纪日,亦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甲是开始,在此前三日要除旧,在此后三日要布新,经过这一连串的措施,才可以达到目标。

【18 · 2】

《彖》曰:蛊。刚上而柔下,巽而止,蛊。蛊元亨,而天下治也。利涉大川,往有事也。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,终则有始,天行也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蛊卦。刚强者上去而柔顺者下来,和顺而有所阻止,就是蛊卦。蛊卦最为通达,是要使天下都治理好。适宜渡过大河,是要前往积极办事。开始之前的三天,开始之后的三天,表示终结之后又有新的开始,这是天道的运行法则。

【注解】

由“刚上而柔下”一语,可知本卦是由泰卦(棯,第十一卦)演变而成。亦即泰卦的初九往上成了上九,成为下巽上艮的蛊卦。巽为风,为逊顺。艮为山,为止。以和顺态度来阻止偏差的事情。蛊有乱之意,亦有治乱之意,这两者无法分开。

蛊之“元亨”,就在于勇于改革恶习,“而天下治也”。要整顿乱象,必须妥善结束,再谨慎开始。“先甲三日”,是要终结以前的败乱,“后甲三日”,是要迎接新的契机。“终则有始”,是“天行也”。

【18 · 3】

《象》曰:山下有风,蛊。君子以振民育德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山下有风吹拂,这就是蛊卦。君子由此领悟,要振作百姓,培育道德。

【注解】

蛊卦下巽上艮,艮为山,巽为风,亦即山下有风。风遇山即回,将会拂乱一切,同时也荡涤一切。这种既乱又治之象十分特别。

君子眼见陈腐的积弊,无法再因循苟且,决心要“振民育德”。

【18 · 4】

初六。干父之蛊,有子,考无咎。厉终吉。

《象》曰:干父之蛊,意承考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六。救治父亲留下的积弊,才是好儿子,他使亡父没有受人责难。这样做会有危险,但最后吉祥。

《象传》说:救治父亲留下的积弊,用意是要继承亡父的愿望。

【注解】

“干”有导正、修饬、救治之意。古代封建社会采行世袭之制。父亲辈留下的积弊,到儿子手中就须设法救治,否则不能算是有儿子。这样做会受到别人质疑,所以说“厉”,但是“终吉”。“考”是指过世的父亲。

由象上看,蛊卦(棻)由泰卦(棯)变来,是泰卦的上六下来成为初六。此一变化,使下卦乾消失,乾为父,是为亡父。上卦变成艮,艮为少男,是为“有子”。初六的“意承考”,来自泰卦必须持续变化,除旧布新,否则无法因应新的形势,所以会有蛊卦的出现。

【18 · 5】

九二。干母之蛊,不可贞。

《象》曰:干母之蛊,得中道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二。救治母亲留下的积弊,不可正固。

《象传》说:救治母亲留下的积弊,是要符合居中之道。

【注解】

九二的正应在六五,六五原为泰卦上坤的主爻,泰卦变蛊卦之后上卦坤消失,坤为母,是为亡母。对柔顺的六五不可正固,亦即不宜过于刚强以免伤害亲情。在古代,父之蛊往往是政治及社会上的大问题,母之蛊则局限于家人亲族,所以手段不可过刚。

九二居下卦中位,又有六五正应,“得中道也”,所以适可而止。

【18 · 6】

九三。干父之蛊,小有悔,无大咎。

《象》曰:干父之蛊,终无咎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三。救治父亲留下的积弊,有小的懊恼,没有大的灾难。

《象传》说:救治父亲留下的积弊,最后是没有灾难的。

【注解】

九三阳爻居刚位,位正而不居中,有过刚之嫌。在本卦中,救治父亲的积弊时,难免矫枉过正,以致“小有悔”。不过,由于所行配合新的形势所需,“无大咎”。

“终无咎也”,“终”是因为九三位于下卦之终,又面临上卦艮,艮为止,所以最后不会有什么灾难。

【18 · 7】

六四。裕父之蛊,往见吝。

《象》曰:裕父之蛊,往未得也。

...

17随卦䷐

17随卦䷐

? 棸

【17 · 1】

? 随。元亨,利贞,无咎。

【译文】

随卦。最为通达,适宜正固,没有灾难。

【注解】

随卦是下震上兑,亦即“泽雷随”。《序卦》说:“豫必有随,故受之以随。”意思是,愉悦一定有人随从。《杂卦》说:“随,无故也。”意思是随并没有特别事故,而要依时势与条件而定行止,亦即随时。

随卦是雷震动而泽随顺,有如少女(兑)之依从长男(震)。阳居下而阴顺从,所以“元亨”,并且“利贞”。如此就自然“无咎”了。

【17 · 2】

《彖》曰:随。刚来而下柔,动而说,随。大亨贞,无咎,而天下随时。随时之义大矣哉。

【译文】

《彖传》说:随卦,刚强者来到柔顺者之下,活动而喜悦,就是随卦。大通达并且正固,没有灾难,然后天下万物随着时势而运行。随着时势的意义真是伟大啊。

【注解】

由“刚来而下柔”一语,可知随卦是由否卦(棲,第十二卦)演变而成,亦即否卦的上九成为初九,而初六转成上六。刚强者现在来到下位,愿意随顺了。其次,兑为悦,震为动,亦即动而悦,也可以说是悦而动。

以“元亨,利贞”描述随卦,是因为天下万物无一不是随顺时势而运作。人若如此,自然“无咎”。“随时”一词提醒人们要体察时势的变化,调整自己的行动,其意义值得深思。

【17 · 3】

《象》曰:泽中有雷,随。君子以向晦入宴息。

【译文】

《象传》说:大泽中有雷潜藏,这就是随卦。君子由此领悟,要在傍晚回家安静休息。

【注解】

随卦下震上兑,兑为泽,震为雷,正是泽中有雷。雷在一年之中也须随着季节(阴历二月出地,八月入地)而蛰伏,有如潜藏于大泽之下。

“向”,接近;“晦”,夜晚;“宴”,安。君子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这是最简单的“随时”的道理,由此可以推及因应天下一切事物。

【17 · 4】

初九。官有渝,贞吉。出门交有功。

《象》曰:官有渝,从正吉也。出门交有功,不失也。

【译文】

初九。官员有变通,正固吉祥。出门与人交往会有功绩。

《象传》说:官员有变通,是因为依循正途而吉祥。出门与人交往会有功绩,是因为没有过失。

【注解】

初九是“刚来而下柔”所指涉的一爻,为随卦主爻,能够依循时势需要而采取应变措施。初九又是阳爻居刚位,保持正固。官员以守法为首务(贞),但是施政必须通权达变(有渝),如此才会吉祥。

“出门交”,表示不在门内秘密交往。初九位居互艮(六二、六三、九四)之下,艮为门阙,所以它是走出门外。它不仅位正,又居下卦震之中,震为动,为行,所以“有功”,没有过失可言。

【17 · 5】

六二。系小子,失丈夫。

《象》曰:系小子,弗兼与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二。系住小孩,失去丈夫。

《象传》说:系住小孩,是因为不能同时跟从两者。

【注解】

“系”有牵系、执著、顾念之意。阴爻代表女性,总是有所系念。六二与九五正应,九五为其丈夫。但是处于随卦六二,就近选择了初九。初九居下,为小子。“弗兼与”,“与”是跟从,表示六二无法兼顾两者,只好选择其一。

对男性而言,“丈夫”位居九五,是有为之君;“小子”则是平凡小民。两者之间如何取舍?随卦强调六二就近相随,但是得不偿失。

【17 · 6】

六三。系丈夫,失小子。随有求,得,利居贞。

《象》曰:系丈夫,志舍下也。

【译文】

六三。系住丈夫,失去小孩。随从而有所求,可以得到。适宜守住正固。

《象传》说:系住丈夫,是因为心意舍弃了下位者。

【注解】

六三必须在初九与九四之间选择。它就近选择了九四。阳爻在上者为丈夫,在下者为小子,所以它是“系丈夫,失小子”。

六三与九四近比相得,随从九四,有所求就会得到。并且六三在互巽(六三、九四、九五)中,巽为“近利市三倍”,有利可图。遇到有利,仍须提醒自己“居贞”,而不能唯利是图。

【17 · 7】

九四。随有获,贞凶。有孚,在道以明,何咎。

《象》曰:随有获,其义凶也。有孚在道,明功也。

【译文】

九四。随从而有收获,正固带来凶祸。保持诚信,以明智处于正道,会有什么灾难?
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