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的生活智慧

09子罕第九

 子罕第九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子罕①言利,与命,与仁。

九·一[注释]

①罕:少。

九·一[主旨]

孔子不轻易谈论利益、命运和仁德。

今 译

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利益、命运和仁德。

引 述

“罕”是稀少的意思,并不是完全没有。孔子这一句话,也可以断成:“子罕言利。与命。与仁。”“与”的意思,是称美赞许、积极参与、努力依顺而行。孔子少言利,也不是只许重义不许重利。而是针对一般人重利轻义,甚至于见利忘义,这才少谈利益。想不到后代子孙,因此引起“义利之辩”。许多人只敢说义,不敢说利,形成偏道思想,造成一大堆伪君子。陈大齐教授指出“义”和“利”不过是有所区别,而不是赞成和反对的对象。合乎义的不一定不利,有利益的也未必不合乎义,有什么非二选一不可的必要呢?

命和仁,孔子是十分重视的。他认为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”(《尧曰篇》)。又说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、畏大人、畏圣人之言。”(《季氏篇》)他明白说出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”,便是对天命的信心十分坚定。仁字在《论语》中出现的次数很多,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,当然不会少说。

九·一[建议]

多赞许命和仁,加深了解,提升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素养,十分必要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少谈利,因为大家已经谈得太多,也想得太多,何必再谈?多谈,容易产生贪婪的心理,对自己非常不利。

(二)命有自己创造的部分,也有十分无奈的部分。我们天天面对自己的命运,好坏都必须承担,当然逃避不了。既然如此,好好认识和规划,当然有助益。

(三)仁可以说是大家共同开发的和谐发展大道,不但人人参与,人人重视,而且非如此不可,否则天下必乱。

二、达巷党人①曰:“大哉孔子!博学而无所成名。”子闻之,谓门弟子曰:“吾何执?执御②乎?执射乎?吾执御矣。”

九·二[注释]

①达巷党人:『达巷』是党名,古时以五百家为党。

②御:驾车。

九·二[主旨]

孔子听到别人的赞美,谦虚回应。

今 译

达巷党的人说:“伟大呀孔子!学识渊博,并不专攻某种技艺以求成名。”孔子听到后,对门下弟子说:“我应该专于哪一种技艺呢?驾车?射箭?我看我还是专于驾车吧。”

引 述

时代是变动的,专才太多,通才必然普受欢迎。通才过多,专才自然受到重视。这样的说法,未免太过粗浅。专才多,表示大家重视专门知能,对通识下的功夫不够。在这种情况下,通才受欢迎,是针对专才的流弊,自然产生的现象。大家重视通识,往往件件都懂却样样都稀松,不够专精,这时候专才的需求,必然增高。

合理的比例,应该是专才多而通才少。像孔子这样的通才,无论什么时代,都十分罕见。大家尊他为万世师表,却不能说他有什么专业知能,足以使他成为某一门的大师。

九·二[建议]

在求通之先,把某一种专业知能学会。有了专才再求通识。可惜大多数人局限于专才,不知进一步求通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受到赞美的时候,应该怎样回应?可以严肃地谢谢大家的好意,可以轻松地点头称是。孔子在这里,则是幽默地有所回应。既然说没有特殊的专长,那我就专门驾车吧!表示他谦虚而不自满。

(二)如果孔子回答:怎么没有特殊的专长呢?祭祀的事情,有谁比我还在行呢?各位的观感如何?是不是觉得孔子太自大了?

(三)就算孔子有某一种特殊的专长,也用不着他自己说出来。因为这种事情,自己说什么,实际上都不一定算数。大家都这么说,才能算数。

三、子曰:“麻冕①,礼也;今也纯②,俭③。吾从众。拜下④,礼也;今拜乎上,泰⑤也。虽违众,吾从下。”

九·三[注释]

①麻冕:用细麻织成的礼帽。

②纯:黑色的丝。

③俭:指用丝织成帽子比用麻省俭。

④拜下:拜于堂下。

⑤泰:倨傲,骄傲。

九·三[主旨]

孔子处世圆通,只要合理就可以从俗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礼帽用麻料来织,这是古礼;现在改用黑丝织帽子,比用麻织更为节省,我跟从大众的做法。臣子见君主先拜于堂下,然后登堂拜见,这也是古礼,现在一般臣子免除先拜于堂下,直接拜于堂上,态度傲慢。虽然违反大众,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行拜礼。”

引 述

麻冕细密,织造起来相当困难。不如改用纯丝来织,比较节省,合乎俭的美德。这种合理的改变,孔子表示对礼的本意并没有妨碍,所以欣然接受。

臣对君行礼,应当先拜于堂下。等待君的谦辞,再登堂行礼。这是臣对君的恭敬,给君一个谦让的机会,以免流于骄慢。现在直接登堂礼拜,反而显得臣的傲慢。孔子认为这样的改变,并不合理,所以坚持遵守古礼。

生活智慧

(一)改变不改变,并不是大问题。合理不合理,才是关键。我们讲求改变,目的在于制宜,便是必须合理。因人制宜、因事制宜、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,都必须制宜。

(二)能不能制宜,判断的标准,最好是凭良心。除此之外,不但不可靠,而且很可能拿来推卸责任,搪塞一番。不盲从,必须凭良心,才不致标新立异,故意不合作。

(三)合理的改变,随着大家走。不合理的改变,坚持走自己的路。一方面顺应潮流,一方面中流砥柱。两方面合在一起想,找出平衡点,大多比较合理。

九·三[建议]

不可坚持不变,也不必求新求变。凡事合理应变,才是最好的持经达变,也就是有所变也有所不变。

四、子绝四:毋①意②,毋必③,毋固④,毋我⑤。

九·四[注释]

①毋:同『无』。

②意:臆测。

③必:武断。

④固:固执。

⑤我:私己。

九·四[主旨]

孔子的良好学习态度。

今 译

孔子戒绝四种毛病:不凭空揣测,不绝对肯定,不固执拘泥,不自以为是。

引 述

孔门弟子,对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,把它归纳为“子绝四”。很可能用来共同勉励,要学习孔子这四种学习态度,以增加学习的效果。

凭空揣测,往往缺乏真实的依据,便妄自下判断,导致错误的结论。如果加以绝对的肯定,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答案,于是固执地坚持己见,不再接纳别人的见解,岂不是自以为是,产生严重的成见和偏见?对于学习效果,不但大打折扣,而且很可能害人害己。

...

06雍也第六

 雍也第六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子曰:“雍也可使南面①。”

仲弓问子桑伯子②。子曰:“可也,简③。”

仲弓曰:“居敬④而行简⑤,以临其民,不亦可乎?居简而行简,无乃⑥大⑦简乎?”子曰:“雍之言然。”

六·一[注释]

①南面:指人君听治的方位,是面向南而坐的意思。

②子桑伯子:朱熹指其为鲁人。

③简:简易,简略。

④居敬:居心诚敬。

⑤行简:行事简约不扰民。

⑥无乃:疑问词,『未免』的意思。

⑦大:同『太』。

六·一[主旨]

孔子论行事简约的前提是居心慎重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冉雍啊!可以让他做个诸侯。”

仲弓问孔子:“子桑伯子是不是一样?”孔子说:“他也可以,他做事很简约。”

仲弓说:“如果居心诚敬而行事简约,不烦扰人民,不也就可以了吗?如果存心简约而行事再简约,未免就太简略了吧?”孔子说:“冉雍说得很对。”

引 述

冉雍出身贫寒,但是道德和学识水平很高,在孔门中相当出色。孔子认为他为人宽宏大量,处事简单明了,却能抓住重点,所以说他可以担当诸侯的任务。

子桑伯子是谁,我们很难查明。朱熹说他是鲁国人,孔子用“简”字来形容他的为人处事,和冉雍一样,可以担任诸侯。

孔子的意思,应该是君位为天下的“公”位,不应该有“永世帝业”的私心。有德的人,原则上都能够担任。由于天下有德的人很多,能不能居君位,仍然要看天命,大家不应该强求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只要立“公”心,多为公设想,少一点儿“私”心,不要自私自利,完全为自己的好处着想,就能够修养品德,成为有德的人。这样,就具备了为民众服务的良好基础。

(二)有心为民众服务,其实有很多途径,不一定要居高位,握大权。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,孔子多次赞美尧舜的禅让,便是礼让给最合适的人士,使他们“当仁不让”地完成任务。

(三)现代实施任期制,便是禅让的现代化,使政权得以和平转移,而政治又能获得品质提升的保证,是一种合理的方式。

六·一[建议]

有本事又有机会,当仁不让。有本事却没有机会,要有礼让的胸怀。没有本事,或者自觉实力不足,礼让为先。

二、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①,不贰过②,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③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

六·二[注释]

①不迁怒: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。『迁』就是『移』的意思。

②不贰过:不会犯同样的过错。『贰』即重复。

③亡:同『无』。

六·二[主旨]

孔子称许颜回好学,也惋惜他三十二岁就早逝。

今 译

鲁哀公问:“你的学生当中,哪一个最好学?”孔子回答:“颜回。他很好学,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,从来不会犯同样的过错,不幸短命死了。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,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。”

引 述

这里所说的学,重在品德修养方面。所以特别提出“不迁怒”和“不贰过”。

不迁怒的意思,有三个重点,分别由浅而深。第一层意义,是不把心中的愤怒,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,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。第二层意义,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,只能就这一件事加以责备,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个人的所作所为,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。第三层意义,确实十分困难,那就是想要发怒时,便能够及时化解,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。这种发怒于无形,实属不易。

生活智慧

(一)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这一句话的警戒意味远大于叙述事实,不能够用来放松自己,原谅自己,甚至于放纵自己。力求不犯错,才是积极的态度。

(二)万一犯错,必须深切反省,记取教训。不能够一错再错,以免形成坏习惯,而积重难返,很不容易改善。

(三)不迁怒,十分重要。最好由浅而深,一层层要求自己。先记住,发怒是以别人的过失来惩罚我们自己。别人犯错,应该由别人去承担后果。现在却由自己来承担别人的恶果,当然没有必要。

六·二[建议]

以不迁怒、不贰过为目标,从今天开始,不断要求自己,务必要确实做到。

三、子华①使于齐,冉子为其母请粟。子曰:“与之釜②(fǔ)。”请益。

曰:“与之庾③(yǔ)。”冉子与之粟五秉④。子曰:“赤之适⑤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吾闻之也:君子周急不继富⑥。”

原思⑦为之宰⑧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“毋!以与尔邻里乡党乎!”

六·三[注释]

①子华:即公西赤,字子华,孔子的弟子。

②釜:古代量器,容积为当时的六斗四升。

③庾:古代量器,容积为当时的二斗四升。

④秉:古代量器,容积为当时的十六斛。

⑤适:前往。

⑥周急不继富:周济困急的人,不帮富有的人更富有。

⑦原思:姓原名宪,字思,孔子的弟子。

⑧为之宰:孔子为鲁国司寇时,以原思为家宰。

今 译

子华出使到齐国,冉求代子华母亲向孔子请求给予小米。孔子说:“给她六斗四升。”冉求请求增多一些。

孔子说:“再给她二斗四升。”冉求却给了她八百斗。孔子说:“子华这次到齐国去,乘肥马驾的车,穿轻暖的皮袍。我听说:君子周济穷困的人,不使富有的人更富有。”

原思当孔子的家宰,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为俸禄。原思认为太多,不肯接受。孔子说:“不要推辞了!如果有多余的,可以分给邻里乡党的穷人啊!”

六·三[主旨]

孔子主张君子应当周济穷困的人而不增添人的财富。

引 述

富有并不是罪过,而贫穷也不是耻辱。富人与穷人,在人格上是平等的。一般人尊重富人而看不起穷人,不是正常的、合理的态度。

作为君子,理应帮助穷人。但是救急不救穷,才是合适的原则。急难时给予帮助,使其渡过难关,是应该的。不能救穷,则是因为穷人也应该自己争气,想办法改善生活。如果依赖别人的救济,就会长久依赖下去,反而不可能自我改善。

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,以原宪为家臣。按照规定给原宪酬劳,不能由于原宪有钱与否,而有所增减。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申请补助,孔子说子华相当富有,不必多给,才是合理的裁量。一为薪俸,一为补助,不能够同等看待。

...

01学天第一

 学天第一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·一 #

一、子曰:“学天时习之,不亦说①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②(yùn),不亦君子③乎?”

一·一[注释] #

①说:同『悦』,表示内心欣喜。

②愠:稍微有些生气,不高兴的样子。

③君子: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。

一·一〔主旨〕 #

孔门子弟的三大乐趣,分别为:不断学习和实践;交几个好友;向君子看齐。

今 译 #

孔子说:“向大自然学习,以自然为老师,并常常在生活中实践,养成习惯,不是很喜悦吗?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,不是很快乐吗?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,我也不生气,不就是一位君子吗?”

引 述 #

孔子这三句话,被认为是“孔门三乐”。表示儒家弟子,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,来增进自己的修养,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,大家和谐相处。

“学天时习之”的“习”字,一直被解释为温习、复习。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,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。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,学到的知能,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,进而养成习惯。所以这个“习”字,应该解释为习惯。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,当然令人喜悦。同道好友,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?最好的理由,便是来到我们这里,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。譬如下几盘象棋、喝几杯好酒、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,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。会当主人,把主人当好,客人才愿意来。同道好友常来往,彼此才有机会互助,共同为未来而奋斗。最难能可贵的修养,便是自己很有名气,满肚子学问,有一套独门功夫,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,居然看不出来。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,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,完全不会生气。应该怎么样,就如常地表现。

有些人完全相反,学到的东西,只是挂在口头上,说得十分动听,实际上却全无表现。亲友一想到他们就头疼,根本不想来往。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,便大发雷霆,以此表示不满,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。这样的人,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,而且自己痛苦,也折磨别人,让大家都不得安宁!

生活智慧 #

(一)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,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感观上的刺激。

(二)要获得内心的快乐,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。自我修持,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。

(三)内心的快乐,不能靠别人。最好要求自己,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,自然乐在其中。

一·一[建议] #

在日常生活中,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,使自己更受欢迎,也更加有价值。读《论语》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,那就白读了,一定有失误的地方。

一·二 #

二、有子①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②,而好(hào)犯上③者,鲜④(xiǎn)矣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⑤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⑥,本立而道⑦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⑧!”

一·二[注释] #

①有子:名若,鲁国人,孔子的弟子。

②孝弟:『孝』指善事父母,『弟』指尊敬兄长。

③犯上:意即冒犯长辈或上位的人。

④鲜:少。

⑤作乱:不守规矩,做出没道理的事情。

⑥务本:专心致力于根本。

⑦道:指『仁道』,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。

⑧与:同『欤』,是语尾助词。

今 译 #

有子说:“能孝顺父母、尊敬兄长,而会去冒犯长上的,必定是很少的。不会去冒犯长上,竟然喜好作乱,那更是不会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,根本建立好,仁道便由此产生。孝悌是行仁的根本,实在十分明显。”

引 述 #

中华文化的基础,在一个“孝”字。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,所以在孝的后面,加上一个字,变成复名词。因此出现孝心、孝道、孝经等名词。有人加上“顺”字,成为“孝顺”,引起很多争论。到底要不要顺?各有不同的看法。不合理的顺,显然是不孝。而存心不顺,同样是不孝。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,才是正当的孝顺。

==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,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。==历来主张“求忠臣于孝子之门”,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。

对得起上司的部属,有资格称为君子。根本的修养,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。这样看起来,仁道的根本,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。

但是,真正的道,必须掌握合理的“度”,才算中道(合理的道路)。过与不及,都属于偏道。

孝到合理的程度,敬到合理的地步。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,务求以合理为度。

一·二[主旨] #

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,叫作仁。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础。

...

10乡党第十

 乡党第十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孔子于乡党①,恂恂(xún)如②也,似不能言者。其在宗庙、朝廷,便便③(pián)言,唯谨尔。

十·一[注释]

①乡党:乡里。

②恂恂如:温和恭敬的样子。

③便便:说话明白流畅。

十·一[主旨]

孔子在不同的场合,表现不同的态度。

今 译

孔子在自己乡里时,恭敬温和,好像不大会讲话的样子。而在祖先的庙堂或朝廷上,说话清楚明畅,只是处处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。

引 述

在什么场合,表现什么态度,这是因地制宜,并不是虚伪造作。乡党是宗族聚会的场所,在长辈面前,自然要恭敬温和,慎言寡语,以表示尊重。宗庙是祭祀的地方,“子入太庙,每事问”(《八佾篇》),用意在把礼仪弄明白,搞清楚。朝廷上大家议事,有话不能不说。情况不同,采取不一样的方式,表现不相同的态度,才叫作恰如其分。

生活智慧

(一)我们比较喜欢有两把刷子的人,意思是能够随时变通,因应各种不同的需要,做出合理的调整。

(二)装模作样和随机应变,大不相同。前者缺乏诚意,只是表面功夫,很容易被识破;后者真心诚意,采取合理的因应态度,受人欢迎。

(三)能说话的人应该怎样说,不会说话的人最好怎么说,都是必要的研究课题。一直说,说到大家很讨厌。完全不说,弄得大家产生误解,都很不好。

十·一[建议]

提高警觉,练习在不同的场合,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,以合理为妥。

二、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①也;与上大夫言,訚訚(yín)如②也。君在,踧(cú)踖③(jí)如也,与与如④也。

今 译

十·二[注释]

①侃侃如:和乐的样子。

②訚訚如:中正适度的样子。

③踧踖:恭敬的态度。

④与与如:安舒的心态。

十·二[主旨]

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的态度有所不同。

孔子上朝廷时,和下大夫交谈,态度和气而快乐;和上大夫交谈,显出中正适度的样子。国君临朝时,孔子看起来恭敬而心中安和。

引 述

对上对下有所不同,才符合伦理的要求。孔子自己是下大夫,按照规矩在上朝时应该提早到达。和平行的下大夫同僚交谈时,可以就事论事,和气地据理直说。后来的上大夫到达时,就显得十分严正,语气比较委婉,以表示尊敬。最后国君来临,大家肃然起敬,但是内心依然安和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儒家重视礼的精神表现,对事讲求礼仪,对物讲求礼器,对人则讲求礼貌。至于政治社会制度,又有特殊的礼制。这些礼的教育,合称为礼教。

(二)我们常听说“礼教吃人”,便是过分僵化的结果,使人备受束缚,反而不能安泰。所以礼节的意思,即是礼也应该受到合理的节制,不能过分要求。

(三)真正的礼教,讲求的是内心真诚,自然表现出有我有人的互相尊重,并非凭空设定一套死条文,来教人盲目遵守。

十·二[建议]

先了解现行的礼节,力求适应,有了深刻的体会,再做出合理的调整。

三、君召使摈①(bìn),色勃如②也,足躩(jué)如③也。揖所与立④,左右手,衣前后,襜(chān)如⑤也。趋进,翼如⑥也。宾退,必复命曰:“宾不顾矣。”

十·三[注释]

①摈:接待宾客。

②勃如:勃然变色,庄严矜持的样子。

③躩如:疾行的样子。

④所与立:一同担任接待工作的人。

⑤襜如:整齐的样子。

⑥翼如:舒适的样子,如鸟舒翼。

十·三[主旨]

孔子招待宾客的态度恭敬而谨慎。

今 译

国君派孔子接待宾客,他一定面色庄严,走路脚步加快起来。向两旁的人拱手行礼,有时左边,有时右边,衣服也随着前后飘动。他快步走时,仪态端正美好,像鸟舒展翅膀一般。宾客退了,他一定向国君回报:“宾客已走,不会再回头了!”

引 述

孔子主张正名,现代称为合适的角色扮演,意思是做什么就应该像什么。接待宾客,有一套礼仪必须遵守。何况是国君的宾客,通常称为国宾,更应该尽礼。

人不但要充实内在的善性价值,而且要表现外在的礼貌精神。孔子的仁心,使他的礼貌仪态,更加自然亲切。对国君和宾客,都照应得恰到好处。

十·三[建议]

从今天起,注重自己的礼貌仪态,适时调整。

生活智慧

(一)我们的言行,必须服从礼的指导,才能成为美言美行。所有美言美行,都应该配合不同的身份、场合,做出合理的调整。

(二)孔子可以不答应国君接待宾客,既然答应,就应该做到恰如其分,使国君和宾客都觉得满意。所以他面色庄敬,脚步加快,和平常不一样。

(三)适时回报,表示工作告一段落,才是有始有终,令人觉得做事有头有尾,也是慎始善终的一种演练。

四、入公门①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

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②(yù)。

过位③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

摄齐④(zī)升堂,鞠躬如也,屏(bǐng)气似不息者。

出,降一等⑤,逞⑥颜色,怡怡如⑦也。

没阶,趋进,翼如也。

复其位,踧踖如也。

十·四[注释]

①公门:指君主的门,朝廷的门。

②阈:门槛。

③过位:指经过国君的座位。

...

02为政第二

 为政第二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①,居其所,而众星共②之。”

二·一[注释]

①北辰:指北极星,古人以为北极星居中不动,众星环绕着它而运行。

②共:同『拱』,是环绕、归向的意思。

二·一[主旨]

德政有如北极星,对人民的感化力特别强大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凭借道德来治国,就如同北极星一样,居中不动,众星都自然而然地环绕着,归向于它。”

引 述

“为政”,是从事政治的意思。政治,即为管理众人的事情。“为政以德”,一般人常解释为:透过德化来管理众人的事。采用自然感化的方式,大家才会各安其位,各得其乐。实际上,孔子的主张,是尊重礼制,也就是德治必须以制度作为基础。“为政以德”的意思,应该是制定制度、执行制度,以及修订制度的人,自己要重视品德修养。以有德人士来实施制度化管理,才有良好的效果。

北极星居中不动,象征制度的确立。“众星共之”,表示制度的制定和落实,需要良好品德的人来运作。

管理众人的事,不能完全依赖法治。因为法网虽然严厉,也很难周密。不良分子,仍然可以游走于法律边缘,甚至活跃在法律的空隙中,实在防不胜防、治不胜治。“为政以德”,便是从事政治的人士用道德修养来以身作则,以道德补法律的不足,而不是仅仅用道德来教化别人。

生活智慧

(一)误解“为政以德”的本意,使孔子德治的理想迄今难以具体落实。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怀疑,说什么德治是理想,并不能实际施行。实际上为政以德的起点是正己。领导者自己有德,才能够建立法治的公信力。“政”即是“正”的意思,从政的人,必须自己行得正,以正为准则,带领着大家也跟着端正起来。

(二)为政以德,是治国的战略思想,同样可以用来齐家和经营企业。我们常说小胜靠智、大胜靠德,便是为政以德的实际运用成果。

(三)孟子将为政以德扩展为仁政,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。我们每一个人,不论身居哪一种阶层,都应该真正体会并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,来提升人的价值。

二·一[建议]

任何事情,都离不开规矩,品德修养良好,实际上就是合理遵守规矩的表现。

二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①之,曰思无邪。”

二·二[注释]

①蔽:概括的意思。

二·二[主旨]

孔子说明《诗经》的要旨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《诗经》有三百篇,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全书的要旨,那就是:作者的思想完全纯正。”

引 述

前面说过,子贡是孔子学生当中,唯一亲身体验过贫穷和富有的人。他在贫穷的时候,为了不谄媚别人,吃过不少苦头。后来富有了,又为了不骄傲而煞费苦心。经过孔子引用《诗经·卫风篇》的一句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启示,这才恍然大悟。一个人不需要为了贫穷或富有而费心思,只要把贫富归之于天命,自己则专心乐道修礼,便十分自在。有了这样的心情,才可以读《诗经》。因为,《诗经》的作者心里根本没有丝毫邪念。只有用同样的心情来领会,才能读得出真正的味道。

生活智慧

(一)贫穷的日子过久了,一旦富有,往往不知道怎样因应,产生很多暴发户的不当行为。富有人家,忽然要过穷日子,好像也很难适应,甚至于想要自杀。这两种人士,最好都能够读读《诗经》,领会其中不违正道的心性,比较容易随遇而安。

(二)孔子所说的“诗”,便是我们现代所说的《诗经》。《诗经》是俗名,但是元朝以后,就一直沿用迄今。流传下来的,一共有三百零五篇。孔子说“诗三百”,也表现我们对数字的态度,不一定处处都讲求精确。换句话说,应该精确时才精确,否则说一个概数就可以了。

(三)读《诗经》的目的,应该是使自己的思想走入正道。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,不读也罢!可惜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搞出很多歪诗,徒然引起读者的邪念,实在是害人害己!

二·二[建议]

思想纯正,观念正确,是最大的福气。我们追求幸福,最好从这里着手。

三、子曰:“道之以政①,齐之以刑②,民免而无耻③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④。”

二·三[注释]

①道之以政:以法制禁令来领导人民。

②齐之以刑:用刑罚来整饬人民。

③民免而无耻:人民仅能苟免于刑罚,并无羞愧心。

④有耻且格:人民会有羞耻心,而且能不断地改善自己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以各种法制禁令领导人民,用各种刑罚来整饬人民,人民只求免于刑罚,并无羞耻心。如果能以道德去感化人民,以礼教来整顿他们,人民不但有羞耻心,而且能跟随在位者的领导持续地改善。”

引 述

孔子认为礼治优于法治,但是实施起来,却难于法治。所以礼治没有做好以前,不能不用法治。就算礼治实施得很多,也不能完全废掉刑罚。一般人认为孔子重视礼治而轻忽法治,甚至主张不用法治,实际上是十分严重的误解。以德化来教导,用礼法来规范,这才符合孔子的主张。

法治是德治的基础,没有法治,德治很可能流于空谈。孔子主张,为政的目的是德化,使人民知耻,自动走上正道,而不为非。所用的方法为身教,产生影响力来感化人民。他并不反对刑治,只是在德治未能实现之前,姑且兼采刑治。主要用意,在避免人民只怕犯法受刑,却不能自发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。

二·三[主旨]

孔子评论法治与德治的优劣。

生活智慧

(一)我们常说爱的教育,以为打骂都是有害无利的。实际上爱和限(限制)应该并重,有限制才显得真爱,否则便是放纵或溺爱。

(二)把礼治和法治合起来想,而不分开来看,才是孔子倡导礼治的原意。若是分开来看,礼法便成为理想而难以具体落实。

(三)心里产生羞愧的感觉,并且知过能改,才有资格实施礼治。否则只是害怕受罚,不能提高品德修养。

二·三[建议]

羞愧的心理反应,十分宝贵。只害怕受刑罚,却失去羞愧心,就算能够改过,也不能持久。

四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①而志②于学,三十而立③;四十而不惑④;五十而知天命⑤;六十而耳顺;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⑥。”

二·四[注释]

①吾十有五:指孔子十五岁那一年。

②志:心有所向的意思。

③而立:成立、自立、立足的意思。

④不惑:对自己所订定的为人处事原则,经过十年的亲自体验,已经没有疑惑。

⑤天命:指人世间一切理所当然的道义与责任。

⑥逾矩:『逾』是超越;『矩』指规矩、法度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时立志向学,三十岁时,能用学得的道理来立身行己;四十岁时,对自己所秉持的事理已不再疑惑;五十岁时,能知道天命的道理;六十岁时,听到别人的话可以分辨真假与是非;七十岁以后,就算随心所欲也不致逾越法度。”

二·四[主旨]

孔子自述为学与进德的次序。

引 述

一个人的一生,能够循序渐进,持续地进步,是最为难得的成就。孔子这样的圣人,一路走来,能够如此平顺,值得我们学习。然而孔子所说的十五、三十、四十、五十等数字,不过是一种概略的叙述。各人都不相同,即为个别差异。人人自己反省,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、改善的地方,才是孔子说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。

从心所欲是有条件的,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的境地。必须经过无数次的改善又改善,真正能够喜怒哀乐都发而皆中节,也就是表现到合理的程度,才可以从心所欲。我们应该把不逾矩当作从心所欲的必要条件。倘若逾矩,那就不可以从心所欲了。

...

08泰伯第八

 泰伯第八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子曰:“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
八·一[注释]

①泰伯:周太王的长子,与二弟仲雍逃往荆蛮,让太王立三子季历。

八·一[主旨]

孔子论述泰伯让位的盛德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泰伯可以说具有最崇高的道德!他再三将天下让给弟弟,又泯灭自己的功绩,使百姓不知道怎样赞美他。”

引 述

依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,都是周太王的儿子,季历的哥哥。由于季历十分贤能,又有一位好儿子,名字叫作昌。太王想要立昌而传位给季历,泰伯和仲雍为了配合父亲的意愿,两个人一起逃奔到荆蛮。在身上刺了彩纹,把头发剃掉,以表示自己不能够在宗庙主持祭祀,使季历顺利地继位,而昌后来也有机会继位,成为文王。三是多数的意思,礼让了好几次,并且尽量隐藏自己的作为,使百姓无从赞美,来完成太王的意愿,所以孔子认为他的德行,十分高尚。

八·一[建议]

要看一个人,除了他本身以外,还要看他的妻子,和他的子女。

生活智慧

(一)泰伯是长子,按例可以继承父亲的大位。但是三弟季历的贤能,使得父亲有意改立三子。泰伯没有因此而怨责,或者提出强烈的抗争。他的礼让,使得周文王有机会奠定周朝的良好基础。

(二)周人初起的时候,很可能尚未建立长子继承的制度。太王为了选择能力较强的人,来担任继承人,因此选中了季历。不论如何,泰伯的纹身断发,都是有利的助力。

(三)季历娶的妻子太任,是一位有贤德的妇人,生了一个儿子,叫作昌,也教养得很好。太王由妻子和儿子来选中季历,其实也是良好的方式。

二、子曰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①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②。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。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③。”

八·二[注释]

①葸:畏惧。

②绞:急切。

③偷:人情淡薄。

八·二[主旨]

孔子教导弟子重视合理的行为规范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恭敬而不合礼,会烦扰徒劳;谨慎而不合礼,会畏怯多惧;勇敢而不合礼,便会犯上作乱;率直而不合礼,会急切责人。在上位的人能厚待亲属,民间也会兴起仁爱的风气。在上位的人能不遗弃故交旧友,民风就会敦厚不至于人情淡薄了。”

引 述

人生最要紧的是生活,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,人情最需要的是合理。合理的人情,成为大家的行为规矩,就叫作礼。礼的后面,要加上一个节字,才能合理。

恭敬、谨慎、勇敢、率直,原本都是良好的态度。但是也不能过分,必须做出合理的节制。

过分恭敬,大家都很劳累。过分谨慎,必然流于胆怯。过分勇敢,行为就很粗野。过分率直,口气经常不好。

要形成合理的礼节,居上位的人,必须以身作则。百姓受到陶冶,自然重视人情,不致刻薄、忘本。

“无礼”的意思,是不当或过度的礼。怎样才能够谨守合理的度呢?请参考前面《为政篇》所说: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。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”

生活智慧

(一)礼多人不怪,用意在鼓励大家重视应有的礼貌。礼多必诈,则在提醒大家不可过分,必须把握合理的“度”。

(二)恭敬和虚伪、谨慎和胆怯、勇敢和粗野、率直和口无遮拦,当中都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。稍有逾越,就变成另外一种,必须格外小心。

(三)社会风气由一两个人来转移,乍听起来并不可能。然而居高位而又声望良好的人士,应该是做得出来的。

八·二[建议]

不管如何,由自己做出一些良好的示范,让一些人受到影响,实在是自己对社会的最佳贡献。

三、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①予足!启予手!《诗》云②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!小子③!”

八·三[注释]

①启:开。

②《诗》云三句:出于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。譬喻自己常戒慎守身,如临渊履冰,不敢稍有大意。『战战』是恐惧的样子。『兢兢』即谨慎戒惧。

③小子:门生。

八·三[主旨]

曾子训勉弟子谨慎保身。

今 译

曾子病重,召集门生到床前说:“掀开被子,看看我的脚,看看我的手,《诗经》上说:‘小心谨慎啊!就像站在深潭旁边,就像走在薄冰上面。’从今以后,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被毁伤了,弟子们!”

引 述

曾子是大家公认的孝子,他病重的时候,要他的弟子们掀开被子,检视他的手脚,依然保持得很完好。说明他始终遵照《诗经》所说的,谨慎小心,以求明哲保身。

有人一听到明哲保身,就联想到自私自利。好像明哲保身,就代表怕事、怕死。这是十分严重的误解。事情要做,安全和方法也应该重视,才对得起自己。

生活智慧

(一)父母最担心的,是子女的健康和安全。我们不希望增添父母的担忧,当然要重视自己的健康,以策安全。古人说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,实际上是提倡孝道的一种说法,理由就在于减少父母的担心。

(二)现代人喜欢冒险,玩一些高度刺激的游戏。万一出事,自己丧失宝贵的性命,亲友也将悲伤不已。大家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,务必详为考虑。

(三)不爱护自己的人,怎么能爱护别人?明哲保身的用意,是鼓励大家爱自己,爱到自己充满了爱,才有多余的爱来爱别人。

八·三[建议]

爱护自己,并不一定要自私。能够推己及人,以爱自己的心,来爱别人,才合乎人性的需要。

四、曾子有疾,孟敬子①问之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②,斯远暴慢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④,斯远鄙倍⑤矣。笾(biān)豆之事⑥,则有司⑦存。”

八·四[注释]

①孟敬子:孟武伯的儿子,为鲁国大夫。

②动容貌:指容貌举止依礼而动。

③暴慢:粗暴放肆。

④辞气:言语声调。

⑤鄙倍:鄙俗背理。『倍』同『背』,违背的意思。

⑥笾豆之事:指礼仪器用琐碎的事。

⑦有司:执事的人员。

今 译

曾子病了,孟敬子去探望。曾子说:“鸟将死的时候,叫声很悲哀;人将死的时候,所说的话都是善良的。在上位的人应当重视三项道理:容貌举止依礼而行,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、放肆;脸色端庄,就容易让人信任;说话用词语气得体,就可避免别人鄙陋不合理的话。至于礼仪器用等琐碎的事,有专职的人在管,不必多操心。”

引 述

孟敬子探望曾子的病情,按理说并没有请教重要问题的意思。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别,曾子希望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,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。所以才慎重地说出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,来引出后面的忠告。曾子的用心良苦,可见一斑。

...

07述天第七

 述天第七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七·一 #

一、子曰:“述①天不作,信天好古②。窃比③于我老彭④。”

七·一[注释] #

①述:指传述自然。

②古:指古代的文物制度。

③窃比:私下比拟。

④老彭:商代贤大夫。

七·一[主旨] #

孔子对于自己著述的谦辞。

今 译 #

孔子说:“我只传述自然而不创作,笃信自然且传承古代的文物制度,我私下比拟商朝的老彭。”

引 述 #

孔子并不依据自己的想象或推理,来进行创作。他只是仔细观察、深切体会,把人性的本色描述出来。传述自然,笃信自然,选择合乎人性需求的部分,整理成书,以供大家参考。这种继旧开新的做法,才是历久常新的主因。

生活智慧 #

(一)主观的创作,未必符合人性的需求。即使一时带领新潮,也不能持久。经不起时间的考验,很快就被淘汰。

(二)新的不一定好,旧的也不一定不好。新旧不是主要的因素,好坏才是选择的依据。一些东西传得那么久,一定有原因。

(三)继旧开新,从旧有的根基中,开出新的东西。相当于老干长出新枝叶,既不忘本,又能赶上时代的变迁。

七·一[建议] #

不要没有弄明白古人的真正用意,便任意加以更改,以致扭曲原意造成错误。

七·二 #

二、子曰:“默而识①之,学而不厌,诲②人不倦,何有③于我哉?”

七·二[注释] #

①识:记住。

②诲:教导。

③何有:表示没有什么。

七·二[主旨] #

孔子自述努力做好的三件事。

今 译 #

孔子说:“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里,努力学习而不厌弃,教导学生而不觉得倦怠。这些事情对我来说,实在是不足称赞的。”

引 述 #

孔子一生,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。他最喜欢做的三件事,便是多看、多听、多想,以此来充实自己。广博地学习,而不会厌倦。弟子追随他学习,他谆谆教诲,却不觉得倦怠。这样的精神,博得大家的敬仰。然而孔子自己,则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称赞的,可见谦虚的美德,也在孔子的身上散发出无比的光芒。

看到事物,不应该立即做出判断,以免失误。这时候先默而识之,然后逐渐尝试、了解、体悟,才做出判断,比较安全。学而不厌,必须知所取舍。应该学的才学,不应该学的不要学。诲人不倦==,也要看对==方有没有学习的意愿,不宜好为人师,徒然造成反感。

七·二[建议] #

学习孔子这三件事,有机会便要提醒自己,切实把它做好。

生活智慧 #

(一)随时把所见所闻,默默地记在心里,目的是有时间多方思虑,深一层明白其中的道理。不能够立即反应,以免浅陋而贻笑大方,增加自己的学习障碍。

...

04里仁第四

 里仁第四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子曰:“里仁为美①;择不处②仁,焉得知(zhì)?”

四·一[注释]

①里仁为美:指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是美好的事。

②处:居住的处所。

四·一[主旨]

孔子教人慎重选择居处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居住的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才好。如果选择住在风俗不仁厚的地方,怎能算是明智呢?”

引 述

孔子这一句话,初看起来,似乎在教导我们慎重选择居住的处所。实际上,更深一层的用意,在于唤醒大家:做人的道理有如居住的处所一样,有好几种。如果选择做人的道理,却不知道选择仁,岂不是和选择住处不以仁厚的风俗为重一样,同样是不聪明的决定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居住的环境,对人的影响很大。风俗仁厚,大家和谐相处,互助互惠,对全家老少,都是一种难得的福分。

(二)做人的道理,直接决定为人处世的态度。选择仁德的道理,才算是有智慧的人。彼此讲求德行,自然安宁。

(三)居住的环境风俗仁厚,做人的道理以仁为重。这样的邻里,才是适合于大众居住的社区,和谐而安宁。

四·一[建议]

一个人的命运,其实就是这个人自己的选择。一连串的选择正确,运气真好。若是选择错误,那就惨了。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,便是为自己带来好运气。

二、子曰:“不仁者,不可以久处约①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②;知者利仁③。”

四·二[注释]

①约:穷困。

②安仁:心安于仁,认为仁本来就是天生自然,丝毫不勉强。

③利仁:指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行仁。

四·二[主旨]

孔子教人不可失去本心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,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。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,认为道德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。智者知道仁的好处,也能行仁,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。”

引 述

孔子的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大中心思想,在《论语》中说的次数最多的,便是“仁”。但是孔子并不看重字义的界定,专在“仁”的意义上面做文章。他所重视的,是在道德实践上,勉励大家透过实践“仁”的工夫,来亲自领悟“仁”在具体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产生的效果。

不仁的人,刚开始过穷困的生活,还能够勉强忍耐。日子久了,便怨天尤人。由于缺乏道德修养,便为非作歹,甚至于扰乱治安,造成社会的不安宁。就算过安乐的日子,刚开始可能比较安分,不敢标新立异,顶多暴露一些暴发户的心态。久了以后,各种奢侈、放荡的花样层出不穷,同样危害人群,扰乱社会秩序。

道德修养良好的人,至少把道德看成正当的生活规范,使自己过着安宁的日子。那些天生有道德的仁人,以平常心看待道德,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,在生活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。

生活智慧

(一)“知者利仁”,提醒我们知识是帮助我们行仁的最好工具。孔子所重视的仁,实际上是理智的仁,也就是合理的仁。善用我们的理智来指导我们的感情,应该是知者利仁的更深一层用意。

(二)安仁是天生的,固然很多。不如由“利仁”而“安仁”,更为妥当。因为天生就有道德的人,毕竟不一定符合当前环境的需要。若是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丧失原有的道德,岂不是十分可惜?所以借助于知识,先利仁而后安仁,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效能。

(三)当今知识时代,大家重视知识,更应该借由知识的充实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。可惜现代的知识,道德的部分实在偏低,简直少得可怜。往往有知识的人,道德修养反而更低,值得大家高度警惕。

四·二[建议]

培养借由知识来指导感情的能力和习惯,使自己逐渐由利仁而安仁。

三、子曰:“唯仁①者,能好(hào)人,能恶(wù)人。”

四·三[注释]

①仁: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,『能好人,能恶人』,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并不是『仁』的总体。

四·三[主旨]

孔子说仁者无偏私的心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只有仁者能公正地喜爱人,也能公正地厌恶人。”

引 述

“仁”的意思,简单说起来,就是爱。但是仁爱不同于博爱,并不是没有等级区分的一视同仁。仁者可以喜爱人,也可以厌恶人。只要好其所当好,恶其所应恶,便是合理的表现。爱人爱得对,恶人也恶得对,需要公正的标准,而不是私心的偏向。公正无私的好恶,便是仁者。

爱是“仁”的核心意义,却不能完全代表“仁”。孔子把“仁”看成各种美德的总称,“能好人,能恶人”,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。除此之外,还要参考其他篇章有关“仁”的解说,合在一起想,逐步深入领悟,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所说的“仁”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孔子的思想,以“仁”为中心。但是仁必须合义,可以说仁义是孔子的思想核心。“义”便是公正合理,所以爱人要爱得公正,厌恶人也要厌恶得合理。

(二)仁者不应该成为滥好人,有喜有恶,也才合乎人情。孔子重视伦理,主张有等差的爱,由亲及疏,由近而远,和博爱有些不一样。

(三)仁者心中有一把尺,便是道德的衡量标准。爱恶全凭这一把公正的尺,而不是从私心出发,乱了尺度。

四·三[建议]

培养自己爱其所当爱、恶其所当恶的良好习惯。

四、子曰:“苟志①于仁矣,无恶②也。”

四·四[注释]

①志:立志,立定志向的意思。

②恶:不好,在这里指『做坏事情』。

四·四[主旨]

孔子勉人专心向善。

今 译

孔子说:“一个人能够立志向善,就不会做出坏事来。”

引 述

孔子十分注重立志,但不是立志做大官、发大财,或者有什么大成就。他鼓励大家要立志仿效圣贤,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。仁在孔子的心目当中,是一种以同情心为出发点,表现出合理的道德行为。只要有志于仁,起码不会做出什么坏事情。最要紧的,便是下定决心。

生活智慧

(一)许多事可由他人代做,有些理想可由他人代为实现。只有立志,绝对要各人自己来立,否则就是假的,不可能成真。立志是心的事情,不能说说算了,也不是用手写出来就算完成。

(二)立志之后,由于好逸恶劳,或者贪得无厌,往往有所偏离。这时候自我期许、自我要求,便十分重要。

(三)立定行仁的志向,是美丽人生的第一步。接下来要看重自己,不屑于做坏事。志向坚定与否,完全看行为的表现,必须每天自我考核,不断调整。

四·四[建议]

做好事,固然是一种习惯。做坏事,又何尝不是?从现在开始,先立定行仁的志向,并且养成做好事的良好习惯,以保证效果。

...

05公冶长第五

 公冶长第五
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
一、子谓公冶长①:“可妻②(qì)也,虽在缧(léi)绁③(xiè)之中,非其罪也。”以其子妻之。

五·一[注释]

①公冶长:字子长,齐国人,是孔子的弟子。

②妻:动词,女子嫁男人为妻。

③缧绁:『缧』即黑索,『绁』指牵系。古时牢狱以黑索牵系囚犯。

五·一[主旨]

孔子称誉公冶长的贤明。

今 译

孔子评论他的弟子公冶长说:“这个人的品德良好,可以把女儿嫁给他。虽然他曾经下狱,但那不是他的罪过。”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
引 述

“以其子妻之”,并不一定是不经过女儿的同意,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。商量过后,大家都有同感,也可以用同样的句法。《论语》不是孔子自己写的,而是他的学生们,就记忆中的印象写下来的。有时候不十分明确,更证明所记载的是事实。

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批评那时候的婚姻,要听从长辈的指示,好像没有什么自由。其实父母之言,如果真的出于爱护子女的心,媒妁之言,真的凭良心做好婚姻介绍的工作,并没有什么不好。看到现代社会婚姻关系的不稳定,离婚率不断升高,可以想见婚姻自由同样有很多弊害。

五·一[建议]

重视子女的婚姻,和关心子女的学业、事业,同样重要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做长辈的关心子女的婚姻,给予合理的指导,是必要的,也是正当的。子女不应该盲目地抗拒。不听父母的话,反而向外人讨教、求救,岂不是对父母不信任?

(二)婚姻是人生大事,千万不可以粗心大意。或者相信什么“来电”“网络交友”之类的感觉,害己害人。

(三)选择对象,以人品为重,品德修养良好,再看其他的条件。品德不好,不可靠,其他条件再好也没有用。

二、子谓南容①:“邦有道,不废②;邦无道,免于刑戮③。”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
五·二[注释]

①南容:即南宫括,字子容,是孔子的弟子。

②废:废弃不用。

③免于刑戮:指不会受到刑罚。

五·二[主旨]

孔子称许南容谨慎贤明。

今 译

孔子说到弟子南容:“国家政治清明时,他不会被政府废弃不用;国家无道时,他不会受到刑罚。”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。

引 述

国家政治清明,好人应该出头,为人民服务;政治不好时,好人应该明哲保身,退隐山林,以待时机的变化。这样的人,进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,退能够免于遭受刑罚。孔子把兄长的女儿,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嫁给他,应该是一番好意。

孔子这番话,并没有反对揭竿而起的革命行动。他只是不方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这样的人士,若是他的侄女自愿如此,孔子大概也不会反对。他的“求仁得仁,求义得义”主张,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十分明确。

五·二[建议]

父母对子女的婚姻,有指导、劝阻、建议的责任,却没有指定强制的权力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子女喜不喜欢冒险,那是子女长大以后,自己可以决定的事。在子女幼小的时候,父母和长辈有责任教导并维护子女的安全。

(二)子女的婚姻,当然要尊重子女的意见。父母和长辈,只能介绍行事安全可靠的对象,不应该擅自做主,要子女和喜欢冒险犯难的人生活在一起。

(三)子女喜欢选择冒险犯难的对象,父母有劝导的责任。若是再三劝阻,子女仍然坚持,那就尊重子女的选择。毕竟婚姻是子女自己的事,必须自作自受。

三、子谓子贱①:“君子哉若人②!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③?”

五·三[注释]

①子贱:即宓(fú)不齐,字子贱,是孔子的弟子,小孔子三十岁。

②若人:此人。

③斯焉取斯:『斯』即此。前面的『斯』指子贱,后面的『斯』指子贱的榜样。意思是:这样的人从哪里获得这么好的榜样?

五·三[主旨]

孔子称许子贱能尊贤取友。

今 译

孔子说到弟子宓不齐:“这个人真是君子啊!鲁国如果没有君子,他从哪里学得这样好的品德呢?”

引 述

西方社会以神为最高主宰,重视神的戒律。大家共同遵守,形成社会秩序。中国社会,以人为本。我们主张亲近贤能的人,以他们为榜样,加紧学习。

孔子称赞子贱的品德良好,趁机说明环境的影响力。认为鲁国有许多君子,子贱身处这样的环境,能够亲近仁人君子,作为学习的榜样,所以自己也能成为君子。

五·三[建议]

注意环境的选择,尽可能居住在社会风气良好的地方。时时留心:要亲近仁人君子而和小人保持距离。

生活智慧

(一)孟母三迁的故事,便是父母尽力为子女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,使子女容易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。有能力这样做,应该多为子女设想。如果做不到,就要加强防范,以免子女感染不良的行为。

(二)亲近仁人君子,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向善。所以亲君子远小人,应该成为终生遵循的原则。随时提醒自己,不要为小人所蒙蔽。

(三)向君子学习,使自己也成为君子,这是自我修持最有效的方式。《学天篇》的每日以三件事反省自己,应该列为必修的课程。

四、子贡问曰:“赐也何如?”子曰:“女(rǔ)器也①。”曰:“何器也?”曰:“瑚(hú)琏②(liǎn)也。”

五·四[注释]

①女器也:『女』即汝,指子贡,子贡名赐。『器』指器皿,表示有用的人。

②瑚琏:是宗庙所使用的器皿,用玉装饰,十分贵重而华美。

五·四[主旨]

孔子评论子贡的才能。

今 译

子贡问老师孔子:“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”孔子说:“你好比是一个器皿。”子贡再问:“什么器皿呢?”孔子说:“你是宗庙里贵重而华美的瑚琏。”

引 述

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有用的人,所以用瑚琏这样珍贵的礼器来形容他。孔子不是说“君子不器”(《为政篇》)吗?君子不能跟器具一般,随人使用。为什么又把子贡譬喻成器皿呢?难道他认为子贡不是君子吗?

子贡在孔子的学生当中,属于半工半读的性质。他一边经商,一边学习。由于见多识广,又能言善道,刚开始跟孔子学习,有时还觉得孔子不如他。后来才觉得孔子真的比自己高明,愈来愈敬佩孔子。这一句话,是不是在追随孔子学习的初期,孔子故意用来点醒他,我们不得而知。依常理判断,应该是提醒子贡是一个有用的人,却更应该加强品德修养,增加多方面的才艺。

深一层想,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“器”,应该是名词。和“君子不器”的“器”当作形容词,并不相同。“女器也”,可以解释为“你是有用的人才”,接着用“宗庙里贵重而华美的瑚琏”来比喻,不正前后吻合吗?

生活智慧

...

封面-书名-前言-编者-目录

前言 #

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,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,即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合起来称为“四书”。

《论语》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,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平日所说的一些话语。用现代的话来说,便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

全书分为二十篇,但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来编排。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,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。

孔子这些语录,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。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,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,所以现代人读《论语》,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。

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、某事的特殊论说,由于时空的变迁,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,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。 在这些部分,我们提出若干建议,以供参考。

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人,生于公元前551年,死于公元前479年,享年72岁。孔子3岁时,便失去了父亲,当时,他的母亲仅18岁。孔子24岁时,他的母亲也去世了,年仅42岁。在这么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里,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,不得不说,母教的伟大,实在令人钦佩。

孔子学说的重心在“人”,并不在“神”,所以不重宗教,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。把“儒家”说成“儒教”,相信孔子不会同意。

孔子学说的精神在“行”,而不在“说”。 说一大堆,不如亲自去做。所以读《论语》,最好把《论语》的道理,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。

只有真正践行了《论语》思想的人,才是真正了解《论语》的人。

孔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,掀起了一场影响世界几千年的道德自觉活动。很多现代人重视物质生活而轻视道德修养,重新了解《论语》的真义,应该可以归根复命,寻找心灵中光明的未来。

编者的话 #

本书是著名学者曾仕强和其弟曾仕良两位教授,关于《论语》现代应用的倾心之作。为增强读者对《论语》的理解和认知,本书对每一句原文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——注释、主旨、今译、引述、生活智慧、建议,以期更加贴近现代的社会状况,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。

为方便读者阅读,特做图例说明如下:

据编者了解,目前所出版的《论语》方面的图书,多立足于词句的解释,如本书这般,给出实际建议和生活应用的为数不多。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跟随曾仕强、曾仕良两位教授,穿越千年的时空,共同感受《论语》的智慧和魅力。

编者按

目 录 #

前言

编者的话

学天第一

为政第二

八佾第三

里仁第四

公冶长第五

雍也第六

述天第七

泰伯第八

子罕第九

乡党第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