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八佾第三
八佾第三
这是篇名,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。
一、孔子谓季氏:“八佾①(yì)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三·一[注释]
①八佾:指天子所用的舞乐,以八人为一列,八列共六十四人。诸侯六佾四十八人,大夫四佾三十二人,士二佾十六人。季孙身为大夫,在宗庙作八佾舞,显然僭用礼乐。
三·一[主旨]
孔子评论季氏僭用礼乐,乱了名分。
今 译
孔子评论鲁国大夫季氏:“身为大夫竟僭用天子八佾舞,像这种人,如果我们都可以容忍,那还有什么人不能够容忍呢?”
引 述
我们常说有人才有事,其实是以人为本,纯粹站在人的立场来说明。世间万物,都可能产生一些表现。换句话说,都有事。只是自然的本能表现,不足以列入历史的记载,好像没有事一样。人所做的事,如果庸庸碌碌,也不值得评论,不会列入历史。中国的历史,采取人本位的立场,重人甚于重事。季康子这个人,和他所做的事,显然是人比较重要。所以我们不能容忍的,是季康子这样的人,而不是他所做的事。因为他所做的事,如果换成天子,就没有什么不对。现在他是大夫,做这种事便是不对。孔子不能容忍的,是季康子,而不是八佾舞这件事。
三·一[建议]
别人会从我们的行事作风,来评断我们。最好谨慎小心,避免做错事或做不正当的事,以免遭受他人的恶评。
生活智慧
(一)对的人做对的事,不但指别人,而且要反省自己,是不是真的做到了。自己的身份、地位,以及当前的情况,应该做什么样的事,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事,必须先搞清楚,然后才决定要不要做、怎样去做。
(二)个人的事,不但可以影响别人,而且可能扩大到影响后代子孙。所以愈有地位的人,影响力愈大,愈需要自我检点,做好自律的功夫。
(三)由所做的事,来评断这个人的过错。但是评断之后,人比事更重要。因为会做这样逾越规矩的事,很可能在其他方面,也有不合乎规矩的举动。孔子这样论断季康子,提醒我们,凡事多考虑,以免产生同样的不良结果。
二、三家①者以《雍》彻②。子曰:“‘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③。’奚取于三家之堂?”
三·二[注释]
①三家:指鲁国大夫孟孙、叔孙、季孙。
②《雍》彻:指天子祭家庙后,撤祭品时歌唱《诗经·周颂·雍篇》以娱神。
③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:出自《雍诗》。意谓在旁助祭的都是诸侯,天子应该会令人觉得庄严肃穆。
三·二[主旨]
孔子讥刺鲁国三家的大夫僭礼而不符名分。
今 译
鲁国大夫孟孙、叔孙、季孙三家,家祭后撤除祭品,也歌唱《雍诗》。孔子说:“《雍诗》说‘助祭的都是诸侯,天子的仪容庄严肃穆’,这两句诗在三家庙堂上来唱,有什么意义呢?”
引 述
孟孙、叔孙和季孙三家,都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。他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势力,竟然在家祭时,唱出原本只有天子才能够歌唱的《雍诗》,当然不合体制,所以孔子很不赞成。越有势力,越是大家注目的对象,若是公然违反礼的规范,很可能引起非议,造成负面的影响。孔子评断他们的行为,用意在唤醒大众,不要做不合理的事情。
生活智慧
(一)孔子学说,以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为中心,彼此呼应,不能够分开来评论。孔子所说的道德,一定既仁且义,又合乎礼,并不是在仁、义、礼之外,另有道德。
(二)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看起来礼居于末位,似乎最不重要。实际上礼居下位,是基础。当今社会,更是沟通至上,礼貌为先。对于礼的要求,更是不容忽视。
(三)礼是我们的行为准则,也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凭借。人要活得有意义、有价值,首先要重视礼。人人以礼自律,也以礼自立,社会才有规矩、有秩序。
三·二[建议]
对人有礼貌,做事合乎礼的要求,是个人人格的展现。不管别人怎么样,自己率先在这方面有良好的表现,应该是一件好事。
三、子曰:“人而不仁①,如②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(yuè)何?”
三·三[注释]
①不仁:指没有仁心。
②如:即奈。
三·三[主旨]
孔子认定礼乐都应该以仁为本。
今 译
孔子说:“行礼的人如果没有仁心,怎能算是真正的礼呢?作乐的人如果没有仁心,又怎能算是真正的音乐呢?”
引 述
前面说过,仁是孔子学说的五大中心概念之一。仁可以说是人性和兽性的主要区别,在知、仁、勇三达德之中,成为知和勇的重心。知是为了行仁,勇也是为了行仁。孔子五大概念,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仁同样居于中位,可见孔子特别重视仁。仁在《论语》中,所占的分量很大,可以说《论语》是一部仁学,是孔子对于仁的语录。
三·三[建议]
我们对于礼乐,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基本精神,也就是仁心的发扬。对于外在的形式的礼仪,不必过于拘泥。
生活智慧
(一)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“仁就是人性”,但是,我们从孔子的言论中,可以推知孔子所说的仁,便是我们常说的人性。仁是我们内在心性所本有,也就是人的本质。
(二)不仁的人,基本上就是没有人性的人。这时候所表现的礼,不过是虚伪的、造作的,所以我们才会说礼多必诈。这种缺乏仁心的礼,当然没有什么作用。
(三)缺乏仁心的人,附在仁心上面的礼和乐,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因为本质上已经改变,并不能由内而外,这样必然产生表里不一的效果。由此可见,礼和乐都需要具有仁心,否则并没有实质的意义。
四、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“大哉问!礼,与其奢①也,宁俭。丧,与其易②也,宁戚③。”
三·四[注释]
①奢:指奢侈,讲究排场而过度铺张。
②易:即『治』,行礼如仪,表面上一切遵从礼法。
③戚:哀痛的意思。
三·四[主旨]
孔子说明:『礼』和『丧』的本意。
今 译
鲁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意。孔子说:“你问得极好!一般的礼,与其过度奢侈,宁可俭朴一些。一般的丧礼,与其只重视外表的形式,宁可内心哀戚,流露真实的感情。”
引 述
礼是立身治国的要务,可以说是看得见的义,也就是内在的义表现于外的样子。礼和义的功能相同,都是把道、德、仁规范在合理的限度,以免产生弊端。
至于礼的根本,孔子认为是俭和戚。在礼节上,宁可俭省,不宜奢侈。在丧事上,宁可哀戚,不应该注重形式而无哀痛的心。这里所说的礼,指的是社会的风俗,大家所重视与所实行的,大致上都是表面的礼节。所以孔子特别就礼丧两方面,来加以规范。
三·四[建议]
从现在开始,在行礼如仪时,必须注意内心的诚和敬,以免流于形式,失去实质意义。
生活智慧
(一)礼与义互为表里,根本分不开。有礼的地方,必须有义,也就是所有的礼,都应该合乎义的要求。因此礼义并称,用意在提醒我们,礼节必须合理。
(二)礼是形于外的部分,义为诚于内的部分。可见行礼必须具有诚意,否则徒有形式,缺乏实质的意义,那就叫作虚伪、造作。
(三)礼容易理解,有没有内在的诚意,比较难于观察。我们看到形式上的礼,最好衡量其看不见的义,也就是内心所有的诚意。把礼和义合起来看,比较妥当。
五、子曰:“夷狄①之有君,不如诸夏②之亡也。”
...